媒体艺院

中国文化报讯:专家相聚杭州为畲族歌舞把脉

出处:中国文化报  文字:本报记者 杜洁芳  时间:2014-06-03
字体:放大 缩小

     近日,“畲族民歌民舞的多元传承与发展”研讨会在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开幕,来自全国各地的近60位专家学者、非遗保护工作者和相关的代表性传承人与会,共同商讨在现代社会背景下畲族民歌民舞的传承问题。

传承主体是畲民

     畲族作为我国多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散居于闽、浙、赣、粤、皖等省。在浙江省,大致分布在丽水、金华、温州、杭州等地。在畲族的传统习俗中,向来喜欢以歌传话叙事,以歌抒发情怀,以歌传史颂赞。歌声飘荡在畲民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婚姻恋爱,以歌为媒;喜庆节日,以歌为贺;祭祀祖先,以歌代辞。可以说,歌唱是畲族人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然而,由于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畲族人的生活习俗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口耳相传的民歌在年轻人看来已经没有了吸引力,畲族民歌的传承已呈现出危机。

     为此,近年来浙江省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保护措施:制定畲族民歌保护规划、举办畲族民歌大赛、建设畲族民歌传承基地、编纂出版畲族民歌汇编;浙江省文化厅还在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浙江艺术职业学院等高校成立了非遗研究基地,为畲族歌舞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强有力的学术支撑。

     然而,畲族民歌民舞的保护之路并非坦途,遇到的问题也不少。比如,近年来各地举办的三月三歌会,虽然对畲族民歌的传承有很大促进作用,但是歌会往往被办成只有少数畲族歌手参加的集会,其他人并没有多大的热情。还有的地区将其与旅游相结合,因为开发不当,出现了不伦不类的表演等。

     对此,不少与会专家表示,畲族人是畲族民歌民舞的重要传承力量,应该予以重视。福建师范大学教授蓝雪霏认为,畲族人才是畲族民歌民舞的传承主体,经她几十年深入调查发现,不少畲族人在外出打工闲暇时,仍会自发地搭棚聚唱,虽然条件简陋,但前来参加的人依然很多。浙江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原院长黄大同表示,保护畲族文化,需要社会各方力量的参与,但是对于畲族民歌民舞的传承,从根本上说,畲族人才是内在动力。

核心不应变,保存很重要

     如何原汁原味地继承和发展畲族民歌民舞,专家们认为,首先是在非遗保护工作中,不能背离了本真性原则,否则就会在传承和保护的导向上产生负面影响;其次是要下大力气做好记录和保存工作,为未来留存珍贵资料。

     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宋瑾说:“非遗会在传承的过程中发生变化,但无论怎样变,其核心的文化基因不应变,我们要保护的正是这种基因。”对此,浙江省舞蹈家协会秘书长潘岚表示赞同,她说,在传承发展非遗项目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注重维护非遗项目的本真性,如果这一属性改变了,就发生了质的变化。“对畲族民歌民舞而言,首先要研究畲族民歌民舞的本真性到底是什么,其特定的语汇是什么,只有在此基础之上,才能谈发展,否则对非遗项目的危害是极大的。”

     专家们建议要做好记录和保存工作。蓝雪霏研究畲族音乐已有30年光景,多年的田野调查让她深感“岁月无情”,“很多畲族音乐逐渐消亡,我们要尽可能多地保存好现有的传统音乐形式,使这份遗产能更好地传承发展下去。”黄大同对此表示赞同:“我们应为后人记录保存好现在的民歌民舞,为未来留存一份珍贵的历史资料。”

     另外,与会专家还指出,政府对畲族民歌民舞的支持很关键。政府及文化部门应帮助畲民解决相关的难题,比如畲族迫切要求营造歌场,改善歌唱环境的问题,以及帮助畲民设立传统文化基金,建立畲族文化传承基地,协助他们开发出相关的产品等。



关闭】 【打印
上一篇: 杭州少儿频道讯:首届院校漫插作品巡展 近日正式开幕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