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交流

怀念昆剧大师周传瑛先生

出处:宣教处  文字:施王伟  时间:2015-10-12
字体:放大 缩小

周传瑛,苏州人,1912年生于苏州,1921年入苏州昆剧传习所,是“传”字辈中的佼佼者,是20世纪重要的中国昆剧表演家。回顾他的一生,无论在“昆剧传习所”、“新乐府”、“仙霓社”、“国风苏剧团”,还是在“国风苏昆剧团”、“浙江昆苏剧团”、“浙江昆剧团”,他都禀承着高尚的职业道德,心系昆剧,坚持演出昆剧,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全身心地投入到昆剧的编剧、导演、表演、教学和管理之中。他的一生为昆剧事业奉献着,对昆剧艺术的承前启后起到很大的作用。即使到晚年,他仍然为培养昆剧新人而竭尽全力,他那句“我老了,力不从心了,要是能把自己的这把老骨头撒在昆剧舞台上,也就心安了”的话语,即使在今天,听来依然备受鼓舞。

周传瑛先生在浙江昆剧团期间,尤其是担任团长之后,为昆曲这种古老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呕心沥血、倾力付出。他千方百计地拯救昆曲遗产。昆曲的历史较长,演出剧目很多,但到了清末已大打折扣。正如《昆曲演出史稿》在论述仙霓社时讲道:“从演出剧目看,数量已较大雅班时代减少,如《荆钗记》大雅等班能演二十四出,仙霓社仅能演十五出;《琵琶记》大雅等班能演二十六出,仙霓社仅能演二十出;《红梨记》大雅等班能演十二出,仙霓社仅能演五出;《一捧雪》大雅等班能演十六出,仙霓社仅能演十出;有些表演上颇具特点的传统折子也失传了,如《东郭记·仲子》《双珠记·中军》《还金镯·哭魁》等,早已绝响舞台。”浙江昆剧团作为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第一个昆剧表演团体,拯救昆曲遗产,组织力量把昆曲的大批古典剧目恢复起来,这是一个很重要和艰巨的任务。除了大量上演古典剧目《长生殿》《牡丹亭》《西厢记》《玉簪记·琴挑》《连环记·小宴》《白兔记·出猎回猎》等之外,浙昆还整理改编优秀剧目,如《十五贯》《西园记》《界牌关》等。

1956年4月,浙江昆苏剧团(1964年改为浙江昆剧团)晋京演出昆剧改编本《十五贯》,轰动京城,一时间北京出现“满城争说《十五贯》”的盛况。传瑛先生是该剧主要编导者和演出者之一。对这出戏,周恩来总理作高度的评价,“《十五贯》轰动了全国,是有它的历史原因的。昆曲受过长期的压抑,经过艺人们的努力奋斗,这株兰花更加芬芳了。……《十五贯》有着丰富的人民性,相当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它不仅使古典的昆曲艺术放出新的光彩,而且说明历史剧同样可以很好地起现实的教育作用。”阿甲先生对传瑛先生塑造的况钟形象作细致的评点,“周传瑛的戏很有趣,他扮演况钟,况钟再扮演测字先生。从况钟的扮演来说,他在阿鼠面前,处处要抑制愤怒的感情,时刻要提防流露出官家的气度,从测字先生的态度来说,又怕装得虚假过火,使狡猾的凶手不敢信托。”

经“传”字辈艺术家的亲手调教、精心培养,至20世纪80年代中,浙昆出现“四代同堂”的喜人局面。第一代为“传”字辈,有周传瑛、王传淞、包传铎、周传铮等;第二代为“世”字辈,也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昆剧新人,于1958年学成,当中优秀者有小生汪世瑜、五旦沈世华、六旦兼贴旦龚世葵、副兼丑王世瑶、老生张世铮、武生周世瑞等;第三代为“盛”字辈,是浙江昆剧团与我院(当时为省艺校)联合培养的“六五届昆剧班”,学生主要有五旦王奉梅、老生陶伟明和何炳泉、武丑陶波、刀马旦马佩玲、武生张志明等;第四代为“秀”字辈,是浙昆1978年恢复建制后招收的一批学员,当中佼佼者有武生林为林、五旦张志红(现为学院戏剧系老师)、文武老生程伟兵、武旦邢金沙、武生翁国生、老生邢岷山、小生李公律、正旦兼贴旦郭鉴英等,他们的代表作分别是《十五贯》《西园记》《界牌关》等。

为扶持中青年演员迅速成长,“传”字辈甘当配角和人梯。1978年恢复建制后的浙昆,一批“传”字辈的老演员,损失了“文革”十年好时光,但他们没有为荒废十年而抢戏演、争戏演,而是把好机会让给年轻演员,如《西园记》中主要演员全为“世”、“盛”、“秀”字辈,张继青由汪世瑜扮演,王玉真由沈世华、王奉梅扮演,夏玉由王世瑶、陶波扮演,香筠由龚世葵、郭鉴英扮演,而“传”字辈的老演员大多作为配角和龙套出现。周传瑛有一段话很感人,他说:“1979年拍电影时,主角、配角以及有名有姓的角色都由中青年和少年演员担任,而沈传锟师兄只扮个道士,包传铎师兄则饰院公,在全本中仅是偶尔一现,出场时也只是个无名无姓的‘搭头’。至于我自己以老外脚色扮员外,实则同样是个‘大搭头’。但我们一样拍曲、踏戏,非常之认真。传铎师兄害火眼,为了弄清楚一个字的几种读音,满头白发埋在字典里查看蝇头小字。传芗、传蕖二位没有适当的角色,‘搭头’也搭不着,却在拍摄过程中自始至终为这本戏尽心尽力。”

1988年,周传瑛先生去世,他的一生为昆剧事业鞠躬尽瘁。今日遥望南山公墓,要向传瑛先生报告好消息:您曾经在这里上过课的“省艺校”,继“万”字辈昆剧班之后(即1996年由浙江艺术学校与浙江昆剧团联合培养的第五代昆剧传人),2013年9月,由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和浙江昆剧团联合招生培养的“代”字辈昆剧班又开学了。您那句“不作昆曲的败家子,要让昆曲传万代”的名言,将世世代代激励后人保护昆曲、传承昆曲。

                                                    (作者系科研处教授)


关闭】 【打印
上一篇: 馨香百合 且听风吟 ——记院团委副书记郑吟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