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交流

乡土中国

出处:宣教处  文字:学生记者 胡窕一   时间:2015-10-12
字体:放大 缩小

读完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我对他一针见血地分析不禁拍案叫绝。人们对土地的依赖性,形成人们的民族性格,安定、不易改变。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是最大的例证,农耕文明讲究顺应自然规律,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人们对土地的依赖性越高、越紧密就越容易被掌控,这恰恰是中国传统封建制度存在的基础。从若干历史事件中可以发现,动荡时期的起义,很大一部分是丧失土地的农民发动的。有句俗语叫“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充满表现人对土地依赖和满足。

中国的村落带有极大的聚居性(即宗族聚居性质),即大杂居、小聚居,中村落形态多为宗族聚居,同族按辈分亲疏远近聚居,遇事则举族共议,但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公平的,解释权掌握在以族长为代表的少部分人手中,虽有族规族约,却依旧依靠长老统治,横暴、民主、教化并存。

一定的土地只能承载一定人口,在一定饱和度中则会发生人口外流,当然也不排除天灾兵祸,如胡姓多郡望安定(在今宁夏),陈姓、丁姓多福建迁入,不同的迁入地在人口迁徙的同时也带来其当地的民俗信仰,而这些信仰在本地间经过融合改变后呈现出积极的生命力,我撰写的毕业论文《陈十四神化历程及其民俗表现——以缙云献山庙陈十四信仰为例》中有叙述。历史上的几次大迁徙,给南方带来积极的经济、政治、文化影响,而聚居形态也同样影响民族精神,这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

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中国关系最错综复杂的单位也是村落。在聚居形成村落后,就产生一个无具体目的、共同生长、有机团结的礼俗社会。村落是人类最早接触的社会形态,可以实现物物交换和约定俗成的信誉。乡村之中仍然保留着以物换物的情况,我小时就见过鸡蛋换蜜糖、黄豆换豆腐的事例,前提是要在熟悉的环境中发生,如费老所言“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但村落经过城镇化和城市化后,逐渐形成为完成任务而结合的、机械而团结的法理社会。这是因其打破乡土社会准则,丧失口头信用的存在,只能用理性的契约进行规范的现代社会。

书中的原句,深刻而哲理。乡土中有辩证的哲学、丰厚的历史、颠覆的思想。费老的《乡土中国》是值得阅读的,尽管时代变化,但书中的真谛仍需现代人细细揣摩。

                                             (作者系文管系12非遗1班学生)


关闭】 【打印
上一篇: 你是一株坚韧的小草——记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十佳大学生”俞珂瑶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