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交流

故乡处处燕舞莺歌 ——12非遗班《浙江省口头文学搜集整理汇编》序

出处:宣教处  文字:施王伟  时间:2015-03-09
字体:放大 缩小

民间文学是什么?刘魁立先生说:“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是民间文化中最富色彩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在人类创造的一切艺术中,生命最活跃,涉及最广泛。它陪伴着每个民族和整个人类,从远古走到今天,也陪伴着每一个人走完整个生命的旅程。它在人民群众的劳动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广阔领域里,发挥着积极的、重要的作用。它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维系社会集体的功能,人民的群体意识通过它得到鲜明的体现。它以古朴纯真的艺术手段,反映着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理想和追求。它的无数珍品,无愧是不可企及的美的典范。没有了它,我们将失去多少童真的回忆;没有了它,我们的爱祖国、爱家乡将会缺少多少实际可感的具体内容;没有了它,我们的欢乐、悲伤也将变得干枯而平淡;没有了它,我们将会失掉多少生活的甘美和幽默……”

对我国民间文学,古人很早就懂得了用文字来记录,但真正有意识地开始搜集、整理和研究,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受“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搜集、采录并出版民间文学作品,大量的民间传说与歌谣、故事等从民间被挖掘出来,公诸于世。新中国成立后,民间文学搜集整理工作受到高度重视,各民族各地区开展了对各类文学作品的调查、采集工作,各类民间文学作品纷纷出版。

浙江的民间文学在全国是比较有影响和有特色的。钟敬文先生在《我与浙江民间文化》一文中说:“浙江(尤其是杭州)自古经济、文物发达,其民间文化在我国长江流域文化中具有典型性。”具有典型性,就是具有代表性。如浙江省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白蛇传传说和梁祝传说。这两个传说虽然申报地区有多个,但浙江的传说在全国颇有影响,在老百姓的心中其故事脉络是牢固和清晰的,非常具有吴越地域文化特征。如这些传说中经常出现的词句和词汇有“有一条在西湖里修炼了五百年的白蛇”、“将白娘子压在雷峰塔下”等;梁祝传说中有“浙江上虞县祝家庄”、“英台女扮男装,远去杭州求学”、“二人来到杭州城的万松书院”等。浙江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除四大传说中的两个以外,还有一些也家喻户晓,如诸暨的西施传说、天台的济公传说、杭州西湖传说、文成和青田的刘伯温传说、舟山的观音传说、临安的钱王传说等。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前身之一的浙江艺术学校位于西湖黄龙洞景区。关于黄龙洞有一段传说故事:紫云洞里住着一条作恶多端的老黄龙,整天躲在洞里睡大觉。紫云洞里还有一头小黄龙,从小给老黄龙做奴仆。老黄龙怕小黄龙逃走,睡觉时用一只龙爪抓住小黄龙的脖子。有一回,老黄龙睡得很熟,小黄龙轻轻地从老黄龙的龙爪里滑出来,跑到洞口,龙尾一甩,洞口罩着的紫云便散开了。浙艺院目前所在的滨江高教园区,周围紧挨着的就是著名乡镇浦沿、长河、西兴,这些乡镇都有较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如学校对面杨家墩上沙庙的故事可见《上沙庙重修记》。

近些年,随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蓬勃开展,学院于2011年在文化管理系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中新设了社区非遗保护与管理方向,至今已招收四批学生,11级已毕业,12级非遗班学生也即将毕业。两个班举办非遗成果展览,其中包括《浙江省口头文学搜集整理汇编》,此册里的民间文学资料,是同学们利用今年暑假在家乡或赴各地采集来的,其中有上面所讲到的白蛇传传说、梁祝传说、西湖传说等。虽然长短不一,类型有多有少,但我认为是很有意义的。12非遗一班胡窕一、蒋京同学邀我给这本集子写序,我虽然不是从事民间文学研究,但为了表示支持,还是答应了。我仔细阅读汇编,这些搜集整理的民间文学,特别是故事传说,不仅神奇迷人,有的还具有教育意义。如汪梦笛同学收集的《“提托”》讲的是四兄弟过年探父的故事,骆宇航同学收集的《三个儿子与三块石子》是讲子女赡养老人的故事,讲的是孝道,很有意义。

我曾经给12非遗班上过《民族音乐概论》和《民歌习唱》,两个班的同学都很认真对待,特别是民歌习唱,虽然唱起来不是很专业,但认真好学、体味民歌的原始古朴是他们的特点。这些同学给我的印象是富有朝气、积极上进、思维活跃、视野开阔,且能说、能写、又有一定的组织策划能力。再过半年,他们即将离开学校,踏上工作程途,而我也不久将退休。我在校十二年,上过课的系颇多,但不知怎的,对非遗班同学特别有感情,师生关系也特别好。通过此序,我想说,我爱你们!也衷心希望同学们牢牢记住你们是“12非遗”,牢牢记住非遗是你们心中的永恒。

最后让我用一首曾经在课上教过的鄂温克族民歌《金色的雅鲁河》来结语:金色的雅鲁河金光闪烁(啊嗬),清澈的辉河荡起碧波。辽阔的草原牛马满坡(啊嗬),鸟语花香(哟)醉人心窝。这里的鄂温克幸福快乐(啊嗬),故乡处处燕舞莺歌。


关闭】 【打印
上一篇: 俄国著名芭蕾教育家尼古拉•塔拉索夫(下)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