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艺院

青年时报讯:“江南笛王”赵松庭纪念馆昨日正式揭幕 11位嫡传弟子联袂上演纪念音乐会

出处:青年时报  文字:青年时报  时间:2016-10-11
字体:放大 缩小

 青年时报10月10日讯:

 说到中国笛子的代表人物,不得不提浙派笛子艺术的创始人,被誉为“江南笛王”的赵松庭。今年是一代笛坛宗师赵松庭先生逝世15周年,为纪念先生一生在笛艺及育人上的成就,昨天上午,赵松庭纪念馆暨赵松庭笛子艺术教育研究所正式在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揭幕。


  手稿、曲谱、研制的笛子都是镇馆之宝


  昨日阳光很好,位于浙江艺术职业学院5号楼3楼的赵松庭纪念馆,地方不大,却五脏俱全。入口古色古香的大门上写了“青史长留,后继有人”八个大字,昭示着这位笛子大师的桃李满天下。没错,赵松庭不仅是笛子演奏家,也是中国笛子创作家、研制家、教育家。他创作的《早晨》《二凡》《三五七》《幽兰逢春》等,是中国笛子的经典之作;他撰写的《中国竹笛源流》《温度与乐器音准问题》等论文,是中国竹笛当代理论研究为数不多的重要文献;他培养的学生,遍及海内外,大多为中国笛界的中流砥柱;他编撰的《中国竹笛教学方法》,迄今还是各大音乐学院民乐教研的经典。

  据赵松庭纪念馆主要筹建人、赵先生嫡传弟子、浙江艺术职业学院科研处处长吴樟华介绍,浙江艺术学校(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前身)是先生从事笛艺专业教学的基地,他在这里工作到退休,此后一直担任名誉校长。先生去世后,家人把许多遗物捐献给了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所以在四个展厅,你不仅能够看到赵松庭先生生前给学生上课的卡式录音机、去莫斯科参加世界青年联欢节的护照、他获得的各类荣誉证书、他使用过的文房四宝甚至他穿过的衣物,而且还能看到他珍贵的手稿、曲谱,以及研制的笛子,这些现在都成为赵松庭纪念馆的镇馆之宝。

  “他研发的笛子真长啊,吹奏起来真是了不得。”“当年赵先生原来还用笛子给郭兰英伴唱过啊。”看到这些有温度的镇馆之宝,大家忍不住感慨。吴樟华也很激动:“我们浙江艺术职业学院作为先生工作时间最长的地方,学校为纪念馆筹备了五六年,今年终于建成。”而赵先生的儿子赵晓笛则表示:“希望这个纪念馆能够为学校教学带来帮助,父亲一生最引以为豪的事情,就是教书育人。”


  11位嫡传弟子大聚首带来笛艺音乐会


  与此同时,就在昨晚,由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浙江歌舞剧院联合主办的“松庭流芳”——赵松庭纪念馆落成典礼音乐会也在浙江省人民大会堂吹响了笛坛名家的“集结号”—— 吴樟华、王建元、张红阳、蒋国基、张维良、王次恒、刘凤山、詹永明、杜如松、戴亚、蔡拯,11位赵松庭先生嫡传弟子的登台演奏,成就目前赵门弟子聚合最多的笛艺音乐会。

  1973年,赵松庭进入浙江艺术学校,开始着意培养青年一代笛子人才。詹永明、张维良、戴亚、杜如松等就是先生那时候栽下的桃李。作为民族器乐教育家,赵松庭教学质量之高,受业者技艺之精,获得民族器乐界一致赞誉。上世纪80年代初,全国各地笛坛精英和有志于笛子演奏的,经常往杭州赶,因为这里有赵松庭。学生詹永明回忆说:“在浙江艺术学校就读期间,先生言传身教、严谨治学,身高为范,学高为师的风范,犹如兰花一样常在我的心间。”

  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博导张维良也回忆,40多年前一个炎热的夏天,他在杭州拜见赵先生,“他亲切、热情、耐心地接待我,并且让我住在他家,因为我从苏州赶到杭州要坐船12小时,先生说太辛苦……”由于全国各地赶来求学的人太多,浙江艺术学校索性在每年暑假给这些学生开了一个“竹笛进修班”,一开就是好几年。“竹笛进修班”上很多是各地歌舞团的民乐骨干,后来成为笛坛精英,如刘凤山、张红阳、甘少华、孙永志等。

  据悉,今日浙江艺术职业学院还将举办赵松庭竹笛艺术学术研讨会,以纪念这位一代笛坛宗师。


  http://www.qnsb.com/fzepaper/site1/qnsb/html/2016-10/10/content_595480.htm


关闭】 【打印
上一篇: 浙江影视频道讯:浙艺院上演经典话剧《我的灵魂永不下跪》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