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交流

沈凤泉与江南丝竹

出处:宣教处  文字:施王伟  时间:2016-11-21
字体:放大 缩小

沈凤泉是著名二胡演奏家、音乐教育家,同时也是浙艺名师。他于1934年出生于上海浦东江南丝竹音乐世家,1953年以一曲《慢三六》考入上海音乐学院附中,1956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首届民乐系二胡专业,师从南派二胡宗师陆修棠先生。1958年从上海音乐学院提前毕业到浙江民间歌舞团任二胡演奏员。1963年,在第四届“上海之春”全国二胡独奏比赛中,沈凤泉以一曲丝竹名曲《慢三六》获得三等奖。1973年浙江艺术学校(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前身)成立音乐班,他成为省艺校第一批且是当时唯一一位民族器乐老师,在浙艺工作至1995年9月退休。 

从1979年开始,沈凤泉就一直从事着江南丝竹的相关工作,涉及创作、演奏、录音、录象、讲学等各个方面,并在此领域取得很大成绩。2009年5月文化部公布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浙江江南丝竹代表性传承人即沈凤泉。在我的记忆里,浙江能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统音乐代表性传承人不多。浙派古琴有郑云飞、徐晓英(均为著名琴家徐元白的徒弟),平湖派琵琶有朱大帧(朱英的儿子),楼塔细十番有楼正寿(人称阿寿师傅),畲族山歌有蓝陈启(即蓝大妈),嘉善田歌有顾友珍(为上世纪五十年代沈少泉歌班成员)等,这些国家级传承人都是浙江的宝贝,沈凤泉是其中的一位。

江南丝竹是中国丝竹乐中的一种,主要流行于江苏南部、浙江北部及上海地区。演奏形式是以丝弦和竹管乐器相结合,计有琵琶、二胡、扬琴、三弦、笛、笙、箫、鼓、板、木鱼、铃等。乐队组织灵活,从一竹(箫)一丝(二胡)到较大的乐队都可以演奏。著名的有所谓“八大曲”,包括《熏风曲》(《中花六板》)、《欢乐歌》、《三六》、《云庆》、《行街》、《慢三六》(《花三六》)、《慢六板》、《四合如意》。

《沈凤泉江南丝竹音乐艺术》一书凝聚着沈凤泉的创作和思考。这本书共有161页,其中上篇“乐谱篇”,收“八板”系列八首,“三六”系列四首,“四合”系列五首,“移植与其他”十二首。下篇“文论篇”四章,第一章是江南丝竹音乐的渊源,第二章是江南丝竹乐曲,第三章是江南丝竹传统乐曲的旋律音,第四章是江南丝竹音乐中二胡的演奏技艺。细读这本凝聚着沈凤泉心血的专著,我特别感动,我们这些老教师真是干一行爱一行,无论干什么事情,都特别认真,都特别有成就。

在这本书里,沈凤泉讲述了他对江南丝竹的独到见解,整理了一批具有浙派江南丝竹特色的乐谱,总结了沈凤泉一生从事江南丝竹演奏、研究、教学所积累的经验。书中的乐谱,大多经过沈凤泉亲自整理或改编,其中有的作品,如《中花六板》(小合奏)中的洞箫部分,即根据宋景濂的录音记谱整理。书中的技巧,是演奏家无私的分享。

关于江南丝竹的传承,沈凤泉用很简短的语言作了阐述。他说:一是热爱,只有真正热爱江南丝竹音乐,才能深深体会江南丝竹音乐的魅力,才能有学习、探索、研究、发展、推广江南丝竹音乐的动力;二是专业化训练,民族音乐发展到现今,已基本达到系统化、规范化。随着乐器本身不断改良,演奏技艺也在不断创新与深化。因此必须把最新的演奏理念、手法与技术融入江南丝竹音乐的演奏当中,这样江南丝竹音乐才能焕发生机。如果我们还只停留在以往的演奏方式与形式上,那么江南丝竹音乐就无法进入主流社会,导致逐渐被人民所淡忘,最终将成为历史。

                                          (作者系学院科研处教授)

 


关闭】 【打印
上一篇: 书生有笔还须有壁——读洛地遗作《满江红》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