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交流

杨小青的入党故事

出处:宣教处  文字:马向东  时间:2016-11-21
字体:放大 缩小

浙艺知名校友、著名戏剧导演艺术家杨小青,晚年回到母校担任戏剧系特聘教授,成立杨小青戏剧工作室,继续她在戏剧艺术道路上的不懈耕耘。在她近60年的戏剧人生中,她经受过挫折,获得过殊荣,心中不变的是对党的深深情愫。她曾说:“40岁在我的生命里有着特殊意义,我是在40岁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7年,14岁的杨小青因为热爱文艺,考入浙江越剧团学艺。进团才两个月,她的父亲被打成“右派”。按照当时的规定,杨小青本应被除名。然而剧团领导看到她热爱工作,学艺勤奋,认为她是“可教育好的子女”,便保留下来。但从此杨小青在心里背起了沉重的包袱。那时的年轻人追求政治进步,杨小青明白自己在政治上与别人的“先天差异”,只想在业务上有所进步。所幸她在思想、精神和业务上都得到组织和同事的真切关心,她始终感念那段难忘的集体生活。

    杨小青从小对党组织和团组织充满崇敬和向往,进剧团之初,她写了入团申请书。因为是“右派”子女,考察了整整9年才被批准加入团组织。这对她是个很大的鼓励,她在政治上和业务上很优秀,几乎年年被评为“五好青年”、先进工作者。她一方面感到自豪,另一方面却不敢奢望一个“右派”分子的女儿能加入党组织。触动并让她鼓起勇气写入党申请,是周恩来总理的去世。

    1976年1月,杨小青随剧团在东海航空舰队拥军慰问演出,突闻周总理去世的消息,悲痛不已,在部队为总理设的灵堂前痛哭。位卑未敢忘国忧,一种“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神圣感让她忘了心里包袱,只感觉到自己有着一颗忧国忧民、为事业努力奋斗的赤诚之心。她写了第一份入党申请书。她想,即使入不了党,也要做一个党外的布尔什维克。

杨小青在工作上很努力,剧团有心在业务上把她往导演方面培养,她参与了副导演、技导等工作,但家庭背景还是让她经常受到限制,重要演出她进不了舞台。1978年,她的父亲被平反,全家背负20多年的精神包袱被解除,她感到从未有过的轻松。第二年,适逢文化部委托中国戏曲学院导演系举办第一期编导培训班,全国各省选派一名编剧和一名导演参训。其时正在浙江艺术学校导演班学习的杨小青经金宝花团长推荐入选。她带着感恩之心赴京进修。在国戏,她写了第二份入党申请书。思想上的束缚没有了,她开始认真审视自己:“我入党,决不是为了个人利益或是个人虚荣,而是出于对党、对国家的热爱,我要成为一名共产党员,更好地为国家、为社会作贡献。”

进修结束后回到团里,杨小青成为一名正式导演,这是她在业务上一直努力追求的。而令她更为欣喜的是,第二年,1982年,她梦寐以求的愿望终于实现——她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这一年,她正好迈入四十不惑之年。她深切体会到,党组织对于艺术人才的重视。她把入党作为一个新的起点,积极践行一个党员艺术工作者对事业对艺术的执著追求。

    30多年的导演生涯,杨小青为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浙江越剧团以及省内外、国内外的诸多剧团导演了无数部戏,付出了无数艰辛,获得过“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大奖”等数不胜数的各类文艺大奖和荣誉;然而她一直认为,党和人民给予自己的荣誉更多。当她一次次站在辉煌绚丽的领奖台上,当她走进人民大会堂接受“全国先进工作者”、中国文联百佳“德艺双馨”会员等殊荣,当她面对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记者接受采访时,她总在内心告诫自己:“我是代表艺术工作者一个群体在接受荣誉,我之所以有幸成为这个代表,就是因为党的培养。”在她的内心深处,总有一个情愫想表达,那就是感谢党、感谢国家的培养。对于党,杨小青有着一种绿叶对根的情意。

                                   (作者系院党委宣传教育处处长)

 


关闭】 【打印
上一篇: 芳姐,让我如何遇见你——记浙江省高校优秀辅导员王芳芳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