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艺新闻

姚水娟越剧艺术座谈会举行

出处:宣教处  文字:学生记者 吴梦燕 图片:学生记者 王天浩 编辑:王玲瑛  时间:2016-12-21
字体:放大 缩小

为纪念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姚水娟先生诞辰100周年,继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浙江越剧团联袂献演姚先生经典越剧作品《碧玉簪》,举办专题纪念展,编辑纪念文集后,12月19日,姚水娟越剧艺术座谈会在杭举行。原省文化厅厅长钱法成、原省文化厅艺术处处长周冠均、越剧表演艺术家史济华、原省艺术研究所所长胡小孩、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党委书记朱海闵、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蒋中崎、姚水娟女儿姚佩莹、姚佩华,以及浙江越剧团代表、浙艺退休教师代表、浙艺65届越剧班代表、浙艺69届越剧班代表等参加。座谈会由浙江越剧团团长陶铁斧主持。

钱法成发言。他评价,姚水娟是越剧艺术的先行者,更是时代的先声,浙艺院和浙越借此机会,及时举办了一系列活动以弘扬姚水娟先生的艺术精神,非常难得。他说,姚水娟先生在浙江刚解放不久,作为第一批参加文艺工作的艺术家,在艰苦的条件下取得了可观的成绩,是浙江越剧男女合演的奠基者,现在我们宣传姚水娟,就是要将她对待越剧的那份执着进行推广。钱法成表示,他经常用唱机收听姚水娟的戏曲录音,这是他非常宝贵的珍藏。

胡小孩从姚水娟第一个启用编导制谈起,强调了演员在舞台上的核心价值。他认为,戏曲发展更多依靠在演员身上,舞台正确的定位应是以剧本为基础、导演为主导、演员为中心。他指出现在的戏曲演员存在的最大弊病就是依赖思想太重,依赖导演和剧本,依赖一切外在的客观条件,这样很难进步。只有以演员为中心,越剧才能一步步达到高峰。

史济华从姚水娟的看家戏《碧玉簪》谈起。18日晚在胜利剧院上演的《碧玉簪》,是浙艺历届优秀毕业生的接力演出,让他感受到了传承的力量。姚水娟传承创新了戏曲表演的精华,“三花不如一娟”是有存在依据的。姚水娟的剧目在上海市场能生存因为符合了观众的需求,为此她搞了很多新戏,也做了很多改革。比如吸收并改进好莱坞电影的“熊猫眼”式化妆,改革发展越剧“四工调”。他认为,姚水娟是越剧改革的先驱,是女子越剧的奠基人之一,“越剧皇后”的头衔她当之无愧。

姚佩华作为姚水娟家属代表发言。谈及母亲,她数度哽咽。她说,妈妈一生都在给予,在付出。解放前在上海改革女子越剧,解放后在浙江推动男女合演。姚佩华回忆,妈妈虽然解放前就很有名气,解放后重新登上舞台,和她搭戏的是部队刚转业的20来岁小伙子小姑娘,她将身段放得很低,踏实工作、培养弟子,渐渐磨合新的工作节奏。由于丈夫早逝,在家庭中,她还要同时扮演父亲以及母亲两个角色,尽全力照顾两个女儿,赡养老母及救济亲属。她文化水平不高,为此经常早起读书,为了更好地研究剧本,更好地工作。姚佩华说,我和姐姐自强不息的精神都来自妈妈的言传身教。

周冠均是浙艺65届越剧班毕业生。他说,文革中姚老师被抄家,饱受摧残,但依然亲切和蔼,给人关心和温暖。他谈到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在文代会上发表讲话,“文运与国运相牵,文脉与国脉相连。一个抛弃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我们今天纪念姚老师诞辰100周年,核心还是我们的国运、文运一片大好,国家发展了,人们对传统文化、对老艺术家的认识提高了,才有可能来做这件事情,重新认识历史人物的价值,弘扬姚老师的精神品质推动越剧事业的发展。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退休教师田成效是姚水娟的弟子。他回忆自己与姚水娟合作《盘夫索夫》的经历,感慨她勤学不辍,她常说“我教你表演,你教我识谱”。田成效说,姚水娟是越剧改革的领军人物,更是“男女合演”的实践者,她敢为人先的精神值得赞颂,她的功劳不可磨灭。

65届越剧班学生丁萼华也从学生角度谈了姚老师的教育传承。她一直关爱学生,热心越剧教育事业。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她对病床边的学生说,“‘四人帮’粉碎了,我要回学校教书”。可是,不久后,她就永远离开了家人和她所热爱的事业。

著名作曲家谈声贤、国家一级导演赵雪海、《越剧文化论》《越剧文化史》作者蒋中崎等相继发言。都认为姚水娟对越剧事业的贡献不能磨灭,她是越剧改革的先驱应获认定。蒋中崎发言,将姚水娟对于越剧的贡献概括为三个方面,在演员、越剧改革者、人民教师三个角色中分别体现。中国越剧,尤其是女子越剧的发展与姚水娟密切相关,从男班到女班的发展,从传统戏到现代戏的发展,从路头戏到编导制的发展,姚水娟聘请文人进行剧本创作、拓展古装戏到时装戏的转换、吸收和借鉴外来艺术以及传统艺术的精华等诸多方面,促进了越剧的繁荣。

 

 


关闭】 【打印
上一篇: 浙艺历届毕业生重演《碧玉簪》纪念姚水娟百年诞辰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