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艺新闻

《春色如许——600年昆曲与60年浙艺》专题展开幕

出处:宣教处  文字:宣教处  时间:2016-03-31
字体:放大 缩小


在姹紫嫣红开遍的春天,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春色如许——600年昆曲与60年浙艺》专题展今日开幕。

浙艺是文化部第一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参与高校,戏曲表演专业被列入“全国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上有丰富的资源和实践,本次展览在浙江昆剧团等单位协助下,收集了浙艺与昆曲相关史料展出。

展览分《昆剧与浙艺》《名家与浙艺》《代代相传》《昆剧追影》等版块,以图文及实物穿插展示方式,展出浙艺与昆曲传承一路走来的历史,回顾名家任教风采,昆剧人才培养脉络等,多角度展示浙艺与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的渊源及昆曲魅力。也以此向浙江昆剧团建团六十周年致贺,祝浙江昆剧代代相传,幽兰永芳。

昆曲文辞典雅,曲调清逸,表演优美,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需要一代代人传承保护。

“百戏之祖”昆曲从元朝末年发源起,历经数百年绵延璀璨,自清代中叶开始衰落,到这几年保护振兴,迄今已有600多年历史。

在当代昆曲历史上,浙江是新中国昆曲的振兴之地。民国时期昆曲戏班困于生计,纷纷解散,艺人流离失所,几乎将成绝响。浙江昆剧团前身“国风苏昆剧团”,由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周传瑛、王传淞以及朱国梁、龚祥甫、张娴等苏剧老艺人等组建,是当时全国唯一的昆曲表演团体。1956年,浙昆排演了经过整理改编的传统昆剧《十五贯》,以其高度的思想性、人民性和艺术性轰动全国。《人民日报》以“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发表专题社论。从此,各地昆剧院团纷纷成立,昆剧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具有60年办学历史,作为浙江文艺的摇篮,在浙江昆剧传承上当仁不让与剧团一起扛起了传承大旗。学院自诞生之日起就与浙江昆剧一路同行,1958年开设三个班,面向社会招收第一批学生,其中一个就是昆剧班,也是浙江昆剧团盛字辈学员,他们毕业后在全省各地传承发扬昆曲艺术。之后,浙江昆剧团又与浙艺在黄龙洞比邻而居,那时老师往来传艺,学生互有交流。周传瑛、王传淞、沈传锟、姚传芗等昆剧艺术家或调入浙艺任教,或在浙艺授课,老前辈一招一式手把手地教,在学生记忆中留下了一段段师恩难忘的印记。在浙艺办学历史上,一直利用学校教育优势,为学生打好文化课基础,并借助全省乃至全国一代代戏曲演员资源,说戏把关,示范“手、眼、身、法、步”,苦练“唱、做、念、打、舞”,使昆曲艺术在浙江始终得以传承与光大。

微信朋友圈曾经热传一篇文章,小时候爸爸妈妈老师们逼着背的一首首唐诗宋词,也许就是在成长中,不期然间与它们蓦地相逢,无语微笑……昆曲也如此,人人心中也许都掩映着一片春色如许的园林,一座烂柯山,一把桃花扇,一个长生殿,某天因缘际会,与昆曲相逢了,便看到了“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走,看展去。








关闭】 【打印
上一篇: 浙艺院召开2016年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