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交流

沈凤泉与《沈凤泉江南丝竹音乐艺术》

出处:科研处  文字:施王伟  时间:2016-05-16
字体:放大 缩小

沈凤泉老师是我省著名的二胡演奏家、音乐教育家,同时也是我院的名师。为了使我院更多的同学和老师了解他,这里做点简介。

老师,1934年出生于上海浦东江南丝竹音乐世家,1953年以一曲《慢三六》考入上海音乐学院附中,1956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首届民乐系二胡专业,师从南派二胡宗师陆修棠先生。1958年从上海音乐学院提前毕业来到浙江民间歌舞团任二胡演奏员。1963年,在第四届“上海之春”全国二胡独奏比赛中,他以一曲丝竹名曲《慢三六》获得三等奖。1973年浙江艺术学校成立音乐班,他成为省艺校第一批且是当时唯一一位民族器乐老师,直至1995年9月退休。他的学生中,除女儿沈多米、儿子沈多雷之外,还有詹永明、吴蛮、孙宇荣、陆曙鸣、杨玲等。

从1979年开始,沈凤泉老师就一直从事着江南丝竹的相关工作,创作、演奏、录音、录象、讲学等各个方面,并在此领域取得很大的成绩。2009年5月文化部公布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浙江江南丝竹代表性传承人即沈凤泉老师。在我的记忆里,浙江能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统音乐代表性传承人是不多的。浙派古琴有郑云飞、徐晓英俩位(均为著名琴家徐元白的徒弟),平湖派琵琶有朱大帧(朱英的儿子),楼塔细十番有楼正寿(人称阿寿师傅),畲族山歌有蓝陈启(即蓝大妈),嘉善田歌有顾友珍(为上世纪五十年代沈少泉歌班成员)等。以上这些国家级传承人都是浙江省的宝贝,沈凤泉老师也是其中的一个。

江南丝竹是中国丝竹乐中的一种,主要流行于江苏南部、浙江北部及上海地区。演奏形式是以丝弦和竹管乐器相结合,计有琵琶、二胡、扬琴、三弦、笛、笙、箫、鼓、板、木鱼、铃等。乐队组织灵活,从一竹(箫)一丝(二胡)到较大的乐队都可以演奏。著名的有所谓“八大曲”,包括《熏风曲》(《中花六板》)、《欢乐歌》、《三六》、《云庆》、《行街》、《慢三六》(《花三六》)、《慢六板》、《四合如意》。

3月29日,我院召开了“沈凤泉江南丝竹艺术工作室”筹备会议(实际也是一次江南丝竹音乐研讨会)。会上,沈老师对浙派江南丝竹音乐从形成到发展的历程作了回顾,对浙派演奏风格做了较细致地阐述,并对江南丝竹音乐中一些提法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与会者受益非浅。沈老师还当着张建国院长、章轲副院长的面把他最近出版的《沈凤泉江南丝竹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2015年9月)一书送给学院。这本书共有161页,其中上篇“乐谱篇”,收“八板”系列八首,“三六”系列四首,“四合”系列五首,“移植与其他”十二首。下篇“文论篇”四章,第一章江南丝竹音乐的渊源,第二章江南丝竹乐曲,第三章江南丝竹传统乐曲的旋律音,第四章江南丝竹音乐中二胡的演奏技艺。还附有CD一张,共八个曲目,分别是:慢三六(二胡重奏)、中花六板(C调小合奏)、中花六板(D调小合奏)、春江花月夜(小合奏)、小霓裳(小合奏)、欢乐歌(小合奏)、龙虎斗(小合奏)、文将军(小合奏),演奏者有沈凤泉、骆介礼、沈多米等。

细读这本凝聚着沈凤泉老师一辈子心血的大作,我特别地感动,我们这些老教师真是干一行爱一行,无论干什么事情,都特别认真,都特别有成就。这本书,希望学院师生,尤其是青年教师,有空到图书馆借来一读,CD中的每一首乐曲,要好好欣赏,好好品味。音乐系民族器乐的老师和学生要人手一本,把它作为教学、研究、创作的模范和重要的读本。

这本书,我把它概括为三个特点:

一,对江南丝竹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如书中“浙江江南丝竹音乐发展史”中写道:2006年5月20日,江南丝竹音乐这一乐种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可见江南丝竹音乐从根植于市井田间的草根艺术已提升到了需要保护和传承的中华民族文化。江南丝竹音乐是民族文化的一种显著标识,是历代音乐人士和人民群众密切配合、传承、创作的艺术结晶;江南丝竹音乐文化是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一种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脉和源泉之一,是中华民族音乐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又写道: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由古筝艺术家王巽之等人创办了“杭州国乐社”,有二十余人,擅长演奏《弦索十三套》以及江南丝竹音乐。他将杭州民间乐曲《玉娥郎》片段改编为《小霓裳》,将《窃绣鞋》整理加工成《灯月交辉》,还将《高山流水》改编为江南丝竹乐曲。根据以上资料,足以说明浙江的江南丝竹音乐此时已到了成熟期。又如在“清音、清客、清客串”一节中写道:江南丝竹音乐是我国民间丝竹中富有浓郁地域特色的一支派系,从其发展历程来说,将“清音”“丝竹”“清客串”等多种名称统一谓“江南丝竹”是合理的。可是“江南丝竹”这一称谓是否在词义上还缺少了些什么?笔者认为如果把音乐属性加进去而改称为“江南丝竹音乐”就更加合理完整了。

二,整理一批具有浙派江南丝竹的乐谱。这些乐谱,大多经过沈老师亲自整理或改编,其中有的作品,如《中花六板》(小合奏)中的洞箫部分,即根据宋景濂先生的录音记谱整理;《中花六板》(二胡重奏曲),是沈老师亲自的演奏谱。又如根据杭州民间乐曲移植的《小霓裳》,沈老师在王巽之的基础上又作了整理。对“浙派”的形成,沈老师经常用一句带有较诙谐的话语形容之,即:“浙派”是我这个浦东人和宋景濂这个湖州人的结合体。对宋景濂这位多年的老朋友和老搭挡,沈老师在书中对其作出很高的评价:浙江歌舞团的著名江南丝竹笛箫名家宋景濂先生(1922-1994),出身于浙北地区湖州埭溪镇上的江南丝竹音乐世家,七岁学吹笛箫,终身执着追求江南丝竹音乐的笛子演奏技艺,由他演奏的江南丝竹名曲有《中花六板》《小霓裳》《春江花月夜》和《中花三六》等,他的笛(箫)演奏具有音色清脆、华丽、圆润、浑厚等特点,从他吹出的每个音符中都能品味出江南水乡的乡土味。宋先生是一位颇有声望的浙江江南丝竹音乐的代表人物,亦是浙江北部音乐文化的杰出代表。

三,总结了沈凤泉老师一辈子从事江南丝竹演奏、研究、教学所积累的经验。如他在第四章“二胡演奏技艺”第一节“装饰手法”中谈道:二胡演奏江南丝竹音乐时很注重右手运弓的内力控制和左手运指的高度灵敏,右手运弓的力速变化,有艺诀:“强而不躁、弱而不虚、快而不赶、慢而不拖”,另有:“高响低轻、外响里轻,张弛有度、力速均匀”的诀巧。左手装饰手法是体现江南丝竹音乐风格的关键所在,乐人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演奏经验,如:“花、颤、倚要致细,廻、垫、滑找准点”,又有:“同音不同弦、同音不同指、同音之间要添彩”。第二节“技艺”中对左手技艺,沈老师用三句话来概括,即:要用最省的力、要用最简单的动作、要达到最好的演奏效果。右手技艺,他写道:江南丝竹音乐二胡的右手演奏技艺与独奏二胡右手演奏技艺原则上是相同的,所不同的是江南丝竹音乐有着独特的地域和人文的显著特色,铸就了该乐种的主奏乐器二胡的演奏有别于二胡独奏。

关于江南丝竹的传承,沈凤泉老师用很简短的语言作了阐述。他说:一是热爱。只有真正热爱江南丝竹音乐,才能深深地体会江南丝竹音乐的魅力,才能有学习、探索、研究、发展、推广江南丝竹音乐的动力。二是专业化训练。民族音乐发展到现今,已基本达到系统化、规范化。随着乐器本身不断地进行改良,演奏技艺也在不断地创新与深化。因此必须把最新的演奏理念、手法与技术融入江南丝竹音乐的演奏当中,这样江南丝竹音乐才能焕发生机。如果我们还只停留在以往的演奏方式与形式上,那么江南丝竹音乐就无法进入主流社会,导致逐渐被人民所淡忘,最终将成为历史。

 

 

 

 


关闭】 【打印
上一篇: 爱心滋养学生,人格影响学生——记“我最喜爱的老师”候选人影视技术系王芳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