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艺新闻

名家大师走进浙艺为非遗培训班学员和在校师生授课

出处:宣教处  文字:周海睿 姜可 吴梦燕 金艾琳  时间:2016-05-31
字体:放大 缩小

527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班开班。第二天,浙艺就把名家大师请进校园,为培训班学员和在校师生开讲。528日上午,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任道斌上了周末第一课,《国画欣赏与人文素养》;529日上午,中国书协副主席、浙大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振濂在浙艺为非遗传承人群和师生开讲《书法文化与非遗保护》;下午,来的是复旦大学图书馆研究馆员、古籍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吴格,他演讲的题目是《中国古籍的复制和流传》。三场讲座也是浙江潮文化论坛系列讲座内容。

我们记录了三场讲座现场内容,与大家分享。

任道斌:国画欣赏与人文素养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任道斌,28日上午在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图信中心开讲《国画欣赏与人文素养》。两个半小时的讲座在听众心里好像就过去了一瞬,意犹未尽又值得回味许久

任道斌教授在讲座中用语言描摹出国画的魅力,讲到兴奋处手舞足蹈,让听众深受感染。他说,中国才是国画画家生长的地方,才有无穷无尽的素材和灵感的雨露。一位国画大师曾在出国热时期出国留学,却只感受到沙漠般干涸,没有滋润没办法成长。


讲座中,任教授反复赞美杭州西湖的美,是国画创作重要的灵感源泉。他说有人希望一位画家朋友为西湖作画,他的好友是这样回答的:西湖的美没有办法用画笔描绘,坐在西湖边一整天都体会不完西湖的美。最后这位画家按照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中一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来为西湖作了一幅画。任教授是这个例子说,画是无声的诗,诗是有声的画,国画和中国古典诗词是分不开的。

最后在提问环节,听众获得了和任教授交流的机会,全场观众为他的精彩讲演献上热烈的掌声。

 

             陈振濂:书法文化与非遗保护

5月29日上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班第二期大师讲座“书法文化与非遗保护”在浙艺图信中心开讲,主讲人是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振濂。


讲座开始陈振濂教授缓步走上讲台,在场听众纷纷掏出手机拍照,近距离和名家大师交流,这样的机会可不多哦。

陈振濂教授从书法文化讲起,结合书法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延伸再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拓展,用轻松幽默的语言吸引了全场关注,也引得全场频频会心微笑。在中场休息时,学员纷纷走上讲台,向陈教授请教专业问题,比如有关拓片题跋的问题,有关书法甄别的问题等。在活动的最后,全体学员还与陈教授合影留念。

 

           吴格:中国古籍的复制与流传

5月29日下午,复旦大学图书馆研究馆员、古籍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吴格在浙艺开讲“中国古籍的复制与流传”。讲座分为“古代图书的各种形态”和“古代图书的复制方法”两大版块。

在“古代图书的各种形态”中,吴教授按照历史时间的纵向发展分为“甲骨之书”、“金石之书”、“简册之书”、“丝帛之书”和“纸书”五部分讲解。重点讲述了“简册之书”,如竹简书的制作流程,材料的采制等。在“丝帛之书”中,他说因为丝帛的创作,人们的记录方式又增加了绘画这一途径,不再拘束于分立的竹简条子。此后人们又创造出“纸书”。

在“古代图书的复制方法”中,吴教授同样按历史时间的纵向发展讲述了“传抄摹写”、“刊刻印刷”和“写真影印”三个阶段。“传抄摹写”包括“写本”、“抄本”、“影抄”、“临本”、“摹本”,《永乐大典》在传抄过程中,几乎每一字每一笔画都显得极为谨慎。

在讲述中,吴教授用PPT向听众展示了大量古本,包括名家字画、古书拓本、图书抄本等。他说,现代人应该关注非遗的传承,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保留一些慢节奏,关心一些老手艺,让这些东西永久地传承下来,而不是让时光湮没了它们的身影。



 


关闭】 【打印
上一篇: 我院2016届毕业生专升本录取再创佳绩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