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艺动态

知名校友、特聘教授夏赛丽为新生开讲开学第一课

出处:宣教处  文字:夏赛丽 图片:潘艺鑫 章敏怡 许杭镔 编辑:潘艺鑫  时间:2016-09-18
字体:放大 缩小
在美的路上

——为浙艺院2016级新生上开学第一课

特聘教授 夏赛丽

(2016年9月17日)

学弟学妹们,在金秋时节,你们怀着喜悦或者忐忑的心来到这里,成为浙江艺术职业学院的学子。作为你们的师姐、作为校友,我将和大家一起分享我的学习心得以及20多年企业经营心得,我今天演讲的主题是“在美的路上”,就是关于艺术的人生和人生的艺术,希望对你们的学习、创业有所帮助。

美是艺术的目的和推动力,美是生活。追求艺术之美、建筑之美、低碳之美、生活之美、信仰之美贯穿我的学习、创业的生涯,美是理想境界。通过艺术的熏陶,追求、创造、拥有美丽人生。这是我和大家的分享。

艺术之美。我所有的一切都要从大海说起。我的家乡在舟山一个小岛上,在这里我有个幸福的童年,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后来由于生活变故,我进了越剧团学习。1982年浙江小百花汇演,我和姐姐何赛飞合演《送花楼会》,双双获得“优秀小百花奖”,进入浙江艺术学校学习,后来正式成为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的一员。在艺校刻苦勤奋学习的几年,是我一生的收获,很多优秀的习惯、艺术的涵养、文字的功底、视野的拓展都是在这个阶段积淀的。

从1983年赴香港演出后,小百花红遍大江南北,我和姐姐赛飞在舞台上扮演了无数个不同艺术形象,并屡获大奖。之后又赶赴北京参加汇报演出,在中南海西花厅敬爱的邓颖超奶奶亲切接见了我们。

    繁花似锦的十年。我们这一代人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我至今还记得排练厅里的六个大字,自尊自爱自强。这六个大字,烙在我的骨子里,不仅成为我的人生格言,也照亮了我的人生之路;也激励着一代代学生为弘扬艺术事业,传承中华文化奉献自己的青春。艺校的学习,为我的未来积聚了强大的文化力量。

艺校的几年、小百花的十年,我为社会大众献上的是舞台文化,是古韵典雅,弘扬的是传统的戏曲艺术;而转身房地产业,是我从戏曲小舞台跨界到人生大舞台的一个360度转折。


建筑之美。从零开始:1994年,我离开浸润了10年的艺术舞台,进入房地产行业,从此登上了一个崭新的人生舞台。  

也许是我从事艺术的经历,我把建筑也当成艺术经营,把房子当作艺术品来打造,这是我骨子里的追求,我要赋予建筑心跳,赋予建筑灵魂,赋予建筑内涵,赋予建筑温度。我要把房子造成心灵的家园,为业主营造美丽的建筑、美丽的社区,让美的生活与艺术充满城市的每个角落,让美传承,让艺术传承。

起源于文化、扎根于文化。在杭州这样一个富有文化底蕴的城市开发房产,我首先想到的就是文化的传承和挖掘,因为文化的理念是共通共融的。我用文化的理念,来提升房产品的文化价值与文化内涵,提升房地产的居住品质和人文关怀。

我们都依附于城市的美丽。作为开发商,对这个城市的每一寸土地都要有敬畏之心;我们都有责任把这个城市、这个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以一个个精致美丽的社区来为城市增色添彩,为建设美丽杭州、美丽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低碳之美。2005年,历经十年的房地产开发,我认识到做企业其实就是责任的承担。对城市负责,对社会负责,回馈社会,回馈家乡,就回到家乡投资了无污染的新能源产业。

我将3月20日设为企业低碳日,2010年开始每年都举办低碳公益活动。我深信每个人的低碳就会造就低碳中国,我们每一个人都应不忘初心,奉献爱心,关爱社会,保护环境,

G20杭州峰会的主题是“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新能源事业不仅对世界、对大自然包容友好,是G20主要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产业,也是目前经济前行的主要创新力量、活力增长点,作为一家迅速崛起的新能源供应商,我的愿景是为社会提供更多更清洁的新能源,为经济发展提供新动力、新能量,为生态文明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低碳环保是全人类追求的共同理想,也是我们永远追求的主题,作为浙商新能源开发的先行者、优秀的新能源供应商、风云浙商,我们践行和追求生态文明,为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做出自己的努力,让生活环境更美好。

文化之美。不管从事艺术还是企业经营,我们都需要传承,传承文化、传承经典、传承文明或精神。于我而言,十年传统文化的传播,二十多年的企业经营,几次跨界转型,我始终认为“唯有文化是有灵魂的,也是永恒的”。文化始终是我内心真实不变的永恒追求。

“文化践行”是我30年以来一直在做的事情,也将成为我的终身事业。2012年我开始创办浙江赛丽美术馆,希望通过搭建这样一个艺术平台,让更多人来挖掘美、传承美、传播美!

一座美术馆承载的应该是一座城市文化的缩影。我们择址在杭州文脉皇城底下,这个绵延千年的文化土地上,这个充溢着深厚历史渊源与文化积淀的地方。致力打造属于浙江、属于杭州、属于历史、属于传统文化的“百年公益美术馆”。

世界在变,时代在变,产业在变,文化不变。我始终认为:“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文化不容缺失”。因为文化根植于每个人的内心,对文化的需求是每个人的本质需求。在物质丰盛的今天,我们更需要“文化+”,需要文化软实力的提升,需要文化和精神的重建,需要文化的传承与复兴。

光辉灿烂的五千年文明留下的不仅仅是厚重的历史文化,更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文明积淀,21世纪的我们应该为历史留下更精彩的记忆。今天的大学生都是世界公民,文化自觉是新青年的使命,文化的自信关乎中华的复兴;文化需要代代相传,艺术带给人心灵的震撼与洗礼,“物质有价,精神无价”。希望我们一代代人留下的不仅仅是物质财富,更多的是精神财富、文化财富。



关闭】 【打印
上一篇: 寻找2016浙艺最佳暑期实践团队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