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交流

任道斌:国画欣赏与人文素养(下)

出处:宣教处  文字:王玲瑛(整理)  时间:2016-09-27
字体:放大 缩小

国画欣赏第一个标准要讲意境,格调是否高雅。我在日本参观大阪市立美术馆,预约观摩他们的馆藏画作,看了十几幅图,看到南宋郑思肖的《兰草图》时,一个朋友说,这幅画没有画完。我对他说这幅画有一个好处就是没有画完。这是中国美术史上非常有名的画。郑思肖是南宋人,一直生活在杭州,一生擅长画兰,南宋灭亡后,他笔下的兰花就无根无土了。别人问他,他说:“土地都被外人夺去了啊!”所以,他是在借画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感。不了解内情的人看了,是会觉得这幅画好像没画完,但其实蕴含着很高的意境。

讲究意境的还有一个著名画家是八大山人(朱耷)。他生活在明末清初,崇祯皇帝死了,清兵入关。八大山人是明朝宗室子弟,在改朝换代中家人都死了,非常凄惨,但他不肯投降,好酒,佯狂,研习书画,一个人过着凄凉的生活。他画的鸟,只有一只脚;他画的鱼,经常翻着白眼;他画的鹿,是缺钙的,瘦骨嶙峋,背驼着,眼睛恐慌……这些画,画的都是他自己,染有个人际遇色彩。

欣赏国画第二个标准是绘画的气韵,神态是不是生动。不管画人物、山水、花鸟,都要画得有生命,要画活,画精神。比如林风眠画的“鹭鸶”,他当时住在孤山,孤山周围有很多长脚鹭鸶,他经常观摩。画上七只鹭鸶,有的抬头,有的低头,有的在窃窃私语,有的在打招呼,连旁边的水纹都有变化,跳跃式的,像音乐一样,高高低低、浓浓淡淡有变化。

第三个标准是笔墨也就是造型技巧,形象美不美,能不能感染人。细分要看构图是否合理。如山水画,近景、远景、中景,看画都能让你进去,在二维空间表现出三维空间的东西,有立体感。再看画面是否注意黄金分割。西方绘画比较注意这个,要在画面五分之三的地方下功夫。

造型技巧还要看是否形象而传神,如人物,其外形和神态是否吻合。中国画的构图讲究“似与不似”,不是说画得很像就是好,像的过程中要有提高,有变化,有夸张等。古代画帝王,一般在造型上帝王会高大傲气,挺着大肚表示雍容,而他旁边的侍卫却又矮又小,这里就是不拘于形似,对形象的塑造进行一些恰到好处的艺术夸张。

看笔墨造型过程中,还要看线条,是否流畅,是否均匀,是否变化如意等。比如有名的《簪花仕女图》,画中的衣服,唐朝美女穿的是丝绸服装,明显有一种透明感、下垂感、飘逸感,这是画家工笔线条画得好。画人物,手指最难画,这里人物的手指就是十指纤纤的感觉,线条美,黑白虚实结合也很好。

再有看色彩,是不是清丽、自然、柔和。明朝大画家董其昌的《秋兴八景图》,画太湖边上的风景秋高气爽,颜色用得柔和明洁自然。董其昌画画有个特点要用最好的纸,最好的颜料。所以现在到博物馆看董其昌的画,就和别人的不一样,摆出来就是特别新,材料好画的效果就好。

笔墨中还要看画面的变化是否和谐,画面中的虚实、大小、浓淡、高低,是否像音乐一样,有高音、有低音、有起伏,形象的变化是否多端又丰富,如果看起来都差不多,就少了韵味。

还有看诗、书、画、印是否精到,彼此之间结合得好不好,跟你的画配不配。比如题诗是不是贴合画意,是不是让你的画表达得更深远。明代绍兴文人徐文长用泼墨的方法画墨葡萄,并题诗“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整个画面如黑云翻墨,如他的内心激愤又落寞,与题诗十分契合。题诗的书法也是不羁洒脱的,这里如果用楷书就很不协调了。

从明清以来,在画上用印已成国画重要部分。印章有名章、闲章,包括引首章、压角章等。画面上,画好画后不题跋不行,题跋了不盖印不行,印要盖得好,恰到好处也不容易。这里也有很多学问。

有的时候看画还要看是否有创新的感觉,有没有情趣,视觉感觉与心灵是否舒服。就像挑衣服一样,有眼缘,感觉眼前一亮。画有不同气质,有的气势撼人,如《江山如此多娇》和《溪山行旅图》;有的画虽然小却有咫尺千里的感觉,如《山水图》;有的画能让人感觉夏日生凉,如《雪溪图》、《雪景图》、《雪蕉图》;有的画满屋清新,如吴昌硕的《红梅报春图》;有的画让人逸趣横生,如丰子恺的《儿童未解供耕织》;有的画很奇妙,只可心领神会,所以说有“画是无声诗”之说。

很多人以画为寄,以画为娱,以画养生,前者如八大山人、如徐文长,后者如乾隆皇帝,他是最能用艺术品养生的皇帝,很多有名艺术品上都有他的题跋和印章。而国画在世界眼里,是东方艺术的代表之一。中国画似与不似之间是一门奥妙的学问,中国画的“梅、兰、竹、菊”四君子,西方画家永远承认,那是中国独特的东西。

(任道斌现为中国美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本文根据“浙江潮”文化论坛讲座录音整理,有删节。)

 



关闭】 【打印
上一篇: 陈振濂:书法文化与非遗保护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