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交流

静下心来与时间交手——记古籍修复专家闫静书

出处:宣教处  文字:金姬  时间:2016-09-28
字体:放大 缩小

古籍修复技术在中国拥有上千年历史,在唐代便已出现和运用。许多文人墨客都曾参与和推动了这一技艺的发展,宋代的苏东坡便是其中之一。2008年6月,古籍修复技术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让这门古老的技艺有了更好的传承与发展前景。古籍修复工作不仅需要高超的技术,还集版本知识、图书保护知识、历史知识、艺术审美能力等为一体,是爱心和耐心的融合。各界人士将这项技艺誉为古旧图书的“续命汤”。

应浙江公共文化管理学院的邀请,5月31日至6月3日、7日,浙江图书馆副研究员闫静书前来浙艺为2016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班学员开设为期五天的古籍修复、仿古籍装帧形式制作课程。她以30多年从业经验为依托,从实际案例分析解说了各类不同的古籍修复技法,与学员们分享了多种古籍修复的专业知识,教学员们如何用新纸仿制传统线装书。实操课程中,闫静书耐心示范每一个步骤,规范学员的每一步动作,纠正每一个细小误差。本次培训班学员之一、木活字印刷术传承人、瑞安活字印刷协会主席王法炉说:“以前做线装书总是觉得不够漂亮,这次向闫老师系统学习了包角、托绫等技艺,做出来的书就精致了。”

初见闫静书,不禁为她身上所散发的娴静气质而温暖,恰如她所从事的那份工作,两者是如此地和谐自然。1981年,闫静书进入浙江图书馆从事古籍修复工作,至今巳有35年从业经历。谈到本次培训班学员的学习情况,她感到颇为满意,每名学员都很勤奋,通过几天的理论和实践课学习,初步了解了如何从“保护”的角度去修复古籍,如何通过仿装帧形式的古籍制作去了解书的演变历史。在闫静书眼里,古籍修复是一份需要有责任心、耐心、细心的工作,没有十年时间的磨练和经验积累是不可能成为称职的修复师的。她透露,目前仅浙江图书馆就有82万余册古籍,另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地县馆的古籍,但真正能规范独立完成修复的人员却并不多,而社会上的修复公司又缺乏修复档案和安全的修复材料,修复方式也不够规范,所以好的修复人员还是相当稀缺。如果还有机会与浙艺院合作,她希望能留有更多时间为学员们更为详尽地讲授古籍修复与仿装帧课程。

正如闫静书所说:“从事这一行,要心灵手巧,更要守得住寂寞。书的灭亡不可逆转,我们所作的努力就是尽量延长它的生命,能多一代人、多一百年来看见它。”其实这也正是本次“非遗”传承人群培训班开办的初衷:提高“非遗”从业者们的审美、设计能力,更好地将传统技艺继承下去,将传统艺术之美带进生活。


关闭】 【打印
上一篇: 一招一式 枯木逢春——记书画装裱专家汪自强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