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艺院

光明网讯:黄杭娟:戏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出处:光明网  文字:黄杭娟  时间:2018-10-02
字体:放大 缩小

光明网10月1日讯:

     作为2018中国戏曲文化周的重要环节,10月1日下午,由文化和旅游部、北京市政府主办的“新时代中国戏曲的传承与发展”戏曲大会在北京成功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戏曲院校代表、剧团领导、戏曲演员、评论家等汇聚一堂,共同探讨传统戏曲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发展之道。浙江艺术职业学院院长黄杭娟在发言中从致力于戏曲人才培养改革时间的做法和当下的思考和大家共同分享探讨问题,共谋发展。

  

黄杭娟:戏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以下为发言实录: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很高兴有机会跟大家共同探讨新时代中国戏曲传承与发展的话题,刚才巴图院长谈到戏曲传承发展十大关注焦点问题,特别有感触,我就浙江艺术职业学院从其中的几个点,坚持不懈致力于改革实践的做法和当下的思考,与大家共同分享、探讨问题、共谋发展。

  实施戏曲振兴工程,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内容,培养戏曲人才,是促进传统戏曲保护振兴、继往开来的关键。浙江艺术职业学院作为首批全国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示范点和地方戏曲传承人群培养的重要基地,一直以来致力于深化产教融合,探索创新戏曲人才培养模式,形成“教学与实践相融合,教学与创研相融合,教学与艺术职业素养相融合”的人才培养特色,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校团合作培养戏曲演员的“现代学徒制”探索与实践》《地方戏曲传承人群系统培养的“三联”模式》先后获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十几年的探索实践,体现了学校对戏曲传承发展使命的自觉担当。下面就以浙艺改革实践的创新模式和诸位同仁共同探讨戏曲人才培养的问题,共谋戏曲教育的发展。

  一、地方戏曲人才培养“三联”模式的概述

  “三联”模式,是浙艺在多年的现代戏曲职业教育中探索形成的,以深化产教融合为主线,践行终身教育为方向,通过联合院团、联接剧种、联通市场,集校政行企等资源,把在校学生、专业院团与群文戏曲工作者以及民间从业人员等全部纳入传承人群规范化的培养教育,实现“从学生到演员”“从院团骨干到剧种传人”“从‘草根艺人’到戏曲传承民间力量”,多样成才、全人才链培养地方戏曲人才队伍的系统育人模式。“三联”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分别源于三个具有开创性的合作,一是2005年起连续13年由政府委托举办浙江省戏曲表演人才“新松计划”高级研修班,二是2007年起至今开办10余个校团合作订单班,三是2011年起延续至今的每年覆盖百余个民营剧团开展近千名演职员的大培训,由“新松”独秀、“校团”携手到“三联”并举、整体推进,经数年整合、拓展、提升,渐成体系,形成模式,不仅为浙江戏曲艺术传承发展源源输送人才“活水”,还有效提升了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在戏曲界和戏曲教育界产生积极影响。

  二、戏曲“三联”模式的内涵与解决的基本问题

  地方戏曲普查显示,浙江现有18个剧种,56个戏曲非遗项目,43家专业剧团。民营剧团近1200家,从业人员超3万人。近些年全省大力实施传统戏剧保护振兴计划,“活起来、传下去”氛围良好。但仍存在领军人才稀缺、近半剧种行当失衡传承乏人、部分剧团生存压力大和从业者发展受限等现象,与地方戏曲传承人群培养面临优质生源难觅、供需双向对接不畅、职前职后教育体系不够完备等问题密切相关。为此,学校针对性构建地方戏曲传承人群系统培养“三联”模式,破“题”前行,为戏曲传承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1.联合院团,定制培养新生力量,解决人才供需失衡矛盾。先后与10个院团建立校团双元主体合作机制,深度融合共办订单班,招生与收徒对应,教学与习艺相融,出师与就业同步,从教育培养端口改善戏曲人才供给侧结构。校团共制培养方案、共研课程与教材、共同管理与考核评价,校训文化和剧团精神融入育人全过程。共设专项资金,实施免学费培养,吸引优质生源。针对院团需求招行当、定流派、选师承。进行生产实际案例教学,推广“剧目驱动教学”和“演学结合”,共建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深化学校教育与院团传习一体育人,真正打通“课堂”与“舞台”的“最后一公里”。

  2.联接剧种,高端培养代表传人,突破拔尖人才短缺瓶颈。人才兴则剧种兴。以“高精尖缺”人才为目标,连续13年承办“新松高研班”,培养剧种代表性传承人。遴选越、婺、瓯、绍等剧种及其他濒危剧种技艺水平较高的青年人才,分门类、分行当开展高层次、全方位综合研修,以“名家名角授课、理论实践并重、传承创新并举、观摩汇报融合”的特色模式,实现从成才到成“角儿”。广邀戏曲大师、非遗代表传人建立名家名角工作室,传艺、传神、传德,名师带徒、传戏育人,传承戏曲精髓。充分显示了高端化、持久性职后教育对促进戏曲剧种拔尖人才培养的积极作用,品牌效应和示范意义明显。

  3.联通市场,扶持培养基层队伍,健全传承人群终身教育体系。着眼促进农村演出市场健康繁荣和文化队伍壮大提升,连续7年开展“百团千人培训”。贴近“草台戏班”实际,开设“基础班”“提高班”,“量体裁衣”安排师资,“因材施教”开发实用教材和剧目,分级分类、分层分岗,作针对性职后培训教学,提高基层人才综合能力,激发剧团生存发展动能。通过健全完善开放性包容性更强的戏曲传承人群终身学习体系,并由更大范围市场端口的人才需求反馈改进教学,使戏曲职业教育成果惠及更多人群。

  三、戏曲“三联”模式的主要创新点

  “三联”模式面向不同的戏曲传承人群,既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定位和适应的教学内容与方法,又共同遵循戏曲人才成长的独特规律;“三联”路径内在关联、相互支撑,在长期实践中逐步构成系统培养机制,在理念和实践探索上体现创新。

  1.供需对接,践一体育人。始终坚持供需对接、按需培养原则,把专业建在产业链、需求链上。“订单班”由学校、院团和学生(家长)签订三方培养协议,从机制上破解长期困扰地方戏曲教育的招生难、教学难和就业难,生源数量和质量连年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和专业满意度保持较高水平。“新松高研班”,已成为剧种领军人才孵化平台。基层戏曲传承人群队伍不断壮大,浙江已成为民营演出市场最活跃省份之一。全省民营剧团年演出21万场,观众量1.5亿人次,2016年演出收入达15亿元。

  2.流程贯通,促多样成才。打造了“院校学制培养—岗位(舞台)磨炼—研修研习培训—担纲剧种传人或基层传承人”的培养链,贯通职前职后教育,注重满足接受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对象的多元多样多层次成才需求,探索出一条地方戏曲传承人群培养“从根到花”的新路径。校团融合学制培养,戏曲院团深度参与学校专业实践教学、剧目合作创排等,确保学生培养质量。“新松高研班”学员回炉深造,高端师资引领,注重理实一体,实现综合素养跨越。“百团千人培训”紧贴基层需求补短板,促民营剧团人才和市场两旺。

  3.要素协同,推联动发展。学校与订单班合作院团聚焦培养目标、协同培养要素,在考试录取、教学计划、课程带教、实习实训、毕业汇报、质量保障等全环节共筑创新长效的人才培养合作机制。学校发起成立浙江戏曲产教联盟,整合艺术院校、戏曲院团、经纪机构等行企资源,逐步推进人才培养、艺术实践、剧目创排、演出推广、服务社会等协同创新、产教联动、共赢发展。“新松高研班”和“百团千人培训”是政府多年力推的优秀戏曲演员和民营剧团从业人员职后研培项目,在运行实践中,政行企校社人才共育体系得到不断深化。

  四、“三联”模式的推广应用效果

  “三联”模式既是学校积极推进现代戏曲教育改革的探索,更体现学校贯彻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支持戏曲传承发展、加强戏曲教育等国家战略和政策部署的自觉使命担当。“三联”模式促进学校更好履行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办学职能,学校的实践创新对兄弟院校产生示范借鉴作用,成果受到关注,影响积极广泛。

  1.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高。戏曲表演专业被评为全国职业院校首批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点、“十三五”全省高校优势专业,越剧表演教师团队被评为“省级专业教学团队”。校团相继合作开办了浙越班、小百花班、浙昆班、萧绍班、芳华班、福鼎班、南通班、温越班等,学生400余人,就业率100%,很多毕业生逐渐成长为戏曲新秀,学生在“文华艺术院校奖”戏曲比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等专业赛事中多次获奖。“新松高研班”累计为近30家院团培养出各行当近300名拔尖人才,成为各所在剧团的业务骨干和剧种传人;学员结业后十余人获中国戏剧“梅花奖”等标志性荣誉;“新松计划”成为剧种传人培养“浙江模式”推向全国。逐年扩大“百团千人培训”规模,拓展覆盖面,累计已培训400余家民营剧团5000余名业务骨干,组织3轮全省民营剧团培训成果展演,成为农村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

  2.社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订单培养已成戏曲专业学制培养主渠道,并延伸到福建和江苏,有3个院团与学校合作育人“梅开二度”。师生参加“万场文艺下基层”“美丽非遗进礼堂”“浙艺美丽乡村行”“浙江好腔调”传统戏剧展演等各类文艺志愿服务,助力乡村文化振兴。聚焦“新松现象”,文化部在学校召开戏曲人才培养专题研讨会。省文化厅在“新松计划”实施五周年和十周年时,分别推出“粉墨青春”专场演出和“一脉相承”名家带徒戏曲晚会,教学成果奉献社会。民营剧团扎根民间、服务群众,“百团千人培训”项目有力推动民营剧团在戏曲传承发展中扮演着愈加不可或缺的角色,基层演出市场点燃了浙江乡间田野的艺术之光。

  3.示范作用和影响力更加凸显。“三联”模式经长期实践检验,教学成果得到业界普遍认可与广泛赞誉,对同类专业具有借鉴意义和推广价值。学校牵头北京、山西、福建、湖北、湖南、四川、云南等省市高职艺术院校和越、京、晋、闽、楚、花鼓戏、川、花灯等剧种院团共同建立戏曲表演专业生产实际教学案例库,为学校、研究机构、院团及戏曲学习者提供专业教学范式。学校被授予“浙江省‘新松计划’戏曲高端人才培养突出贡献奖”,得到央视、中国文化报、浙江卫视等新闻媒体关注。浙江省由“新松计划”延伸出了“新荷计划”“新峰计划”“新光计划”等系列人才工程。学校多次在中国艺术职业教育学会、文化艺术行指委相关会议作典型介绍。2017年学校独家成功承办主题为“戏剧:梦想与传达”的第24届BeSeTo(中韩日)戏剧节,开该戏剧节高校承办先河。学校联合浙江昆剧团2013级“浙昆班”创排的梦幻版昆曲《牡丹亭》、与杭州越剧团合作剧目《心比天高》亮相戏剧节,并举办“现代戏剧表演的国际视野和教育实践”学术研讨会,充分彰显了“三联”模式对学校戏曲传承发展人才培养综合实力的增强效应。

  五、戏曲人才培养模式的进一步思考

  戏曲人才培养任重道远。“三联”模式只是现阶段戏曲人才培养中的一个途径和实践,而浙江地方戏曲人才培养依然存在“领军人才师资短缺”、“戏曲专业结构布局亟需优化”、“校团合作订单培养尚需整体规划”等问题,对于未来戏曲人才培养的模式还需更宏观的设计与思考,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和思考:一是加强政府和院团合作人才培养的一种统筹规划;二是进一步加大戏曲人才培养的资金扶持力度,戏曲人才培养作为一个特殊教育的类型,在教育的投入上应该予以更多的支持;三是加强指导,整合中职、高职、本科、研究生等教育资源,构筑戏曲人才培养的立交桥;四是强化戏曲教师“双师双能”培养,提升师资的软实力;五是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将戏曲进校园的相关政策和举措得以切实有效的落地实施。

  近年来,《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财政部与中宣部、文化部、教育部《关于新形势下加强戏曲教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戏曲进乡村的实施方案》的陆续出台,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促进戏曲传承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保障。戏曲人才培养得到空前重视,前景可喜,未来可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给中央美院老教授的回信精神,更为中国特色教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艺术院校应该坚持立德树人,遵循美育规律,强化办学特色,加强协作并进,共同完成为戏曲传承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的责任,助力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伟大复兴。

  我的发言到此为止,谢谢大家。

 

    原文链接网址:http://share.gmw.cn/topics/2018-10/01/content_31482478.htm?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


关闭】 【打印
上一篇: 光明网讯:李力:戏曲在新时代一定会越来越兴旺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