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艺动态

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原主任李松莅临浙艺交流讲学

出处:民研中心   文字:陈楉 林莉君 图片: 史长虹 陈楉 编辑:金姬  时间:2018-11-30
字体:放大 缩小

11月27日,应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民间文艺研究中心、科研处和创作中心的邀请,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原主任李松莅临我校交流讲学。

上午,李松参观了“江南笛王”赵松庭纪念馆和附中、戏剧系、音乐系、剧场等地,对我校老一辈艺术家表达了诚挚敬意,对浙艺概况和专业特色有了深入了解,同时也谈到了他对于艺术保护、传承及创新方面的一些想法和建议。

下午,李松在13101教室为师生们带来题为《后集成时代的艺术研究与教育》专题讲座。讲座主要围绕“集成时代”与“后集成时代”两大方面展开,从价值关怀为基础的理论体系建设、文化修复中的学术空间、变革与发展等几个模块为现场在座师生梳理了以语言为主的生活文化传承、以文字为主的典籍文化传承、以信息技术为主的多媒体文化传承。李松认为,所谓“集成”时代,起始于百废待兴,契合于历史机遇,完成了不可替代的资料收集和研究基础,起到了承前启后的实际作用;而我们所处的“后集成”时代,社会物质和工作条件都获得了极大的改善,学术视野不断拓展,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已经进入了国际语境和国家议程,同时,数字化时代的进程,也对持续性、系统性的基础研究工作带来了挑战。他提出,当今,谋求发展的渴望要求我们和谐地连接历史与未来,也必然要求我们对构成中华文明成果重要组成部分的传统艺术有一个从自知到自觉的过程,这正是后集成时代应有的学术关照。同时,李松还向师生们展示了多年工作中积累的丰富影像素材,例如无伴奏侗族大歌,《中国史诗百部—影像工程》中以村落、姓氏为线索的传统文化的继承等。

互动讨论环节,师生们提出诸如“艺术创造应该更注重文化传承还是商业性?”、“方言的缺失对我国传统文化继承的影响”、“非遗的传承与创新”等问题,李松均予以耐心细致解答。

李松长期从事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曾主持领导各类国家级和省部级重大研究项目20余项。在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抢救性记录、研究、整理、保存和利用方面,在国家典籍出版、文化专题研究、文化科技融合应用示范研究、文化资政研究等领域积累了丰富经验。1986年至今,李先生参与了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大研究项目“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工程,并在此基础上主持建设了我国最大的民族民间文艺基础资源——"中国记忆"数据库,对约50亿字的文献资(总计100多万笔民族民间文艺作品)料进行数字化、素材化整备。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民间文艺研究中心目前已收录了该套资料。


 


关闭】 【打印
上一篇: 第五届全省农村文化礼堂“我们的村晚”节目选拔活动12月3日正式开锣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