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交流

与“江南笛王”赵松庭先生弟子吴樟华教授谈艺

出处:科研处  文字:施王伟 供图:科研处 编辑:王玲瑛 潘艺鑫  时间:2018-11-08
字体:放大 缩小

11月9日晚,浙江音乐厅,“松庭流芳·笛画江南”委约作品吴樟华竹笛独奏音乐会将用笛声奏响对“江南笛王”赵松庭先生的怀念。官微今日特地与大家分享我校施王伟教授撰写的“艺脉”系列文稿之一,且听他细细道来赵松庭先生与浙艺,与学生吴樟华之间的往事。

在浙艺院5号楼三楼赵松庭纪念馆内,我和赵松庭先生弟子、我校竹笛教授吴樟华看着照片、文字、曲谱、实物,听着《三五七》《鹧鸪飞》《幽兰逢春》,一起聊着赵松庭先生……

纪念馆分4个版块,浓缩了赵松庭先生的艺术人生、艺术成就、艺术传承和艺术展望。纪念馆的每件展品吴樟华都觉得留存着先生的艺术精神。顶着赵松庭“嫡传弟子”头衔,吴樟华感到既光荣又有压力。光荣,是自己有幸于1980年考入浙江艺术学校,成为赵先生的弟子。1985年至1988年又留校当了青年教师,成为赵先生的助教。1988年在赵先生的推荐下,顺利考入中国音乐学院,成为继杜如松(1985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戴亚(1986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之后又一位考入中国三大音乐学院的赵松庭弟子。2008年又从绍兴艺校校长任上调回浙艺院担任竹笛教师。期间,吴樟华担任过音乐系副主任、附中校长等职,2012年起,担任学校科研处长和创作中心主任。压力,一是来自业界,二是自己给予的。即,今天的吴樟华坐在浙艺院竹笛教师岗位上,培养了多少竹笛演奏人才,写出了多少竹笛独奏曲,研制了多少竹笛科研项目,说白了,离老师的期望有多远,又为老师做了些什么?

对于恩师赵松庭,吴樟华满怀感激、感恩。他说,自己的成长,几乎每一脚、每一步、每一个台阶,都是先生精心设计和搭建。“赵松庭先生对我这一生的影响真是太大了……”对于自己为赵松庭纪念馆建馆所做的努力,他只是淡淡一笑,说这是弟子应该做的。

这次聊赵松庭先生,吴樟华很激动。“唢呐改笛”、“北京考学”、“深圳长谈”、“浙艺建馆”……每段经历都渗透着赵松庭先生的人品艺德、爱才惜才以及浙艺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及继承赵松庭先生精神方面所做的努力。

吴樟华父亲是浙江绍剧团三弦唢呐演奏员,从小他就与哥哥吴樟鸽一起跟父亲学习唢呐和三弦。1980年3月,受哥哥影响,12岁的吴樟华也拿着一只唢呐和一把三弦,来到杭州参加省艺校音乐考试,招考老师当中就有赵松庭先生。赵先生对吴樟华的唢呐演奏很满意,认为他是搞音乐、吹竹笛的料。9月进校后,赵先生多次向学校建议要吴樟华改学竹笛专业。有一天上午,赵先生笑眯眯来到琴房找吴樟华谈话,问其愿不愿意改学竹笛,愿不愿意跟他学。吴樟华不假思索马上同意。因为在他的心目中,能考到省艺校本来就是一件特光荣、特荣幸的事,赵先生又愿意收他为徒,哪有不同意的道理?

没过多久,赵松庭先生应中国音乐学院等邀请,到北京参与竹笛教学工作,吴樟华和其他竹笛学生,就委托老师和高年级学生代理,吴樟华分配给82届越音班的竹笛高材生杜如松。吴跟杜学了三年,进步很快。1983年,赵先生从北京回到杭州,对吴樟华的进步很满意。针对他的下一步学习,赵先生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是全面掌握“赵派”竹笛演奏技巧风格,二是大量涉猎“北派”竹笛演奏技巧风格。在赵先生的精心指导和调教下,吴樟华的笛艺飞速进步,成为85届音乐班的尖子学生。

1985年7月,吴樟华留校不久,赵松庭先生又一次找他谈话说:你虽然在竹笛吹奏上跟我学了很多东西,但中国的竹笛是一门高深的学问,需要到更高的音乐学院去深造。赵先生根据当时的情况,即杜如松已在上海音乐学院,戴亚在中央音乐学院,建议吴樟华考中国音乐学院,并给当时中国音乐学院器乐系主任安如砺先生写了一封长信。当时考中国音乐学院的考生很多,器乐系只招11人,考试难度相当大。中国音乐学院破格录取了吴樟华,使吴樟华成为中国音乐学院88级竹笛学生。

考进中国音乐学院三年后,吴樟华抱着满腔热情,来到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深圳。1993年下半年,赵先生趁去台湾讲学之便,特地到深圳转了一圈,与吴樟华做了一次彻夜长谈,希望他回到浙江,他会尽力给予帮助……

早在2008年,附中就提出建赵松庭纪念馆方案,由于当时学校教学用房紧张等原因,未建成。2016年建馆成功,吴樟华说有几个事情很关键,一是赵先生在杭州文二路的房子准备卖掉,子女们决定把赵先生的遗物全部捐献给浙艺;二是学校也想通过这个平台,提升浙艺品牌建设,推动浙艺优势专业发展,尤其是民乐专业。2010年吴樟华刚从北京访学回来,赵晓笛(赵先生儿子)即打来电话,说此举是家人的集体决定,也是赵先生生前的遗愿。吴樟华听后很高兴,这个想法也是他和其他师兄弟们梦寐以求的。当向学校汇报此事时,学校领导一口答应,并建议遗物先拉到学校妥善保存起来,并挤出房间迅速建立赵松庭纪念馆。此项任务就交给了科研处和创作中心,由吴樟华全权负责。

对赵松庭纪念馆今后发展的思路,吴樟华说,纪念馆是一个提升民族音乐的平台,应该让从事民族音乐的学子得到鼓舞,让我们的音乐自信得到张扬,相信纪念馆一定能够积极发挥研究和传承中国笛乐文化的作用。另外,在纪念馆的基础上,学校还专门成立了赵松庭竹笛艺术教育研究所,每年都有一些专项经费,通过这些专项为今后推广赵松庭竹笛艺术奠定一个很好的基础……

约上午10时许,我和吴樟华走出了赵松庭纪念馆,一起走进琴房,他要给音乐系的学生上竹笛课。站在琴房外,我听到了《三五七》那熟悉的音调,吴樟华吹一句,学生吹一句,吴樟华讲一句,学生再吹一句,当我走远时,那熟悉的音调,还回响在如花般的浙艺校园……

 


 


关闭】 【打印
上一篇: 选择拼搏——校运会侧记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