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艺动态

一份情怀书终身——访2018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民族传统技艺(书画装裱、古籍修复方向)人才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培训班学员张慧媛

出处:文管系  文字:沈玥琰 编辑:金姬  时间:2018-06-19
字体:放大 缩小

千年的更迭,老化了纸张与绫绢。旧时的精湛工艺,在历史长河中逐渐满目疮痍,难挡岁月的侵蚀。文物,是流转在时间里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千年文化传承的载体,更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

张慧媛,2018年度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培养资助项目民族传统技艺(书画装裱、古籍修复方向)人才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培训班学员,来自中国北部内蒙古。草原文化赋予了内蒙古独特的文化韵味、民族特色和地域风貌,而内蒙古博物院则是领略内蒙古历史与文化的重要驿站。古代“草原丝绸之路”的文物、西域文书等独具特色的藏品,静静地躺在内蒙古博物院里,张慧媛的工作,就是守护这些历经千年传承的优秀文化资源。

张慧媛从事博物馆工作已有三十余年。她说,对于这份工作,有着两代人的情缘,从小因为受从事博物馆工作的父亲影响,知博物馆、爱博物馆已经成为一种执念。三十余年间,她从一名基层讲解员做起,几乎将博物馆的工作岗位都做了个遍,成为名副其实的“博物馆人”。在她看来,文物保护与修复是一份富有情怀的工作,它包含着的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有着修复师心中那份未曾言说的柔情。

巧手今再续,古书留墨香。一件珍宝,沟通人与物;一座博物馆,牵连古与今;一处馆藏,寄予一生情。守护它们,是张慧媛终生的事业。“我们是一群修复古籍的‘匠人’,我们既追求高超的技术,也追求与历史对话的神圣感和自豪感。是历史赋予我们去传承、发展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张慧媛如是说。

对于文物保护与修复的未来,张慧媛有着自己的见解。文物是传承文化遗产的重要方式,当下,文物保护与修复这项工作,正逐步进入公众视野,只有以广阔的视角来看待这项工作,才能让历史重现光彩,焕发出我们的文化自信。

谈及自己在浙艺参加培训的感受,张慧媛感慨说,国家艺术基金这个平台很好,培养文物保护修复人才,尤其是古籍修复人才,已是迫在眉睫的任务。此次培训班老师们带来的知识技能,让全体学员对文物保护与修复有了全新认识。

 



关闭】 【打印
上一篇: 基础教学部举办首届中专段学生辩论赛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