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艺新闻

转轴拨弦 声声有情——访“国赛”优秀指导教师奖获得者张凌

出处:宣传部  文字:作者:金姬 供图:张凌 编辑:王玲瑛  时间:2018-08-15
字体:放大 缩小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著名诗作《琵琶行》,用生动的语言描摹出琵琶女高超的弹奏技艺。在古老的敦煌壁画中,遍布反弹琵琶的伎乐图。琵琶,这一从秦代起便已扬名中华大地的传统民族乐器,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灿烂的中国文化历史长卷上画下了光芒璀璨的一笔。

6月21日,在浙江实验艺术剧场舞台上,一位身着紫色长裙的女生,凭一曲苍劲有力的琵琶曲《秦俑》,一举获得2018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艺术专业技能(弹拨乐器演奏)赛项高职组一等奖,她就是浙江艺术职业学院音乐系15级中国乐器班的周函霏。她的指导老师,是和她同为90后女生的音乐系民乐教研室青年教师张凌。

周函霏从高中起便在浙艺附中就读,算上大学时期的3年,她已在浙艺度过了6个年头。张凌是在大学阶段教授周函霏琵琶主课的专业老师。在张凌眼中,周函霏是个对自我要求非常高、音乐感悟力特别强的学生。周函霏在中专阶段学的并不是中国乐器演奏,刚升入大学时,她常常对自己缺乏信心。张凌针对这一情况,从每一个触弦角度和方法着手,对她的基本功进行着重训练,同时在乐句、触弦、起伏等细节上也对她进行严格要求,甚至给她列出详细练琴方案及练琴时间。通过学习曲目,张凌要求周函霏能举一反三,学习如何更好地诠释乐曲的方法。每逢考试、比赛走台,张凌都会观察她的进展,第一时间给予最有效的帮助和建议,从细节上一点点提升她对舞台的驾驭能力,不断给予她肯定,让她相信自己能做得更好。在大学三年时间里,周函霏刻苦学习,曾有过在琴房连续练习8小时的最长练琴纪录,按张凌的话来说就是:“她是个内心非常有力量的学生。”经过师生三年时间的同心协力,周函霏的专业技艺得到了很大提升,大学阶段的学习对于周函霏来说,更重要的是心态上的转变,让她相信自己“能做到”,琵琶最终成为了她形影不离的挚爱乐器。

《秦俑》是我国著名琵琶大师刘德海的力作,对演奏者的技术要求非常高。选择其作为周函霏的参赛曲目,背后还有一段小故事。有一次,周函霏在学校练琴时,偶然间听到旁边琴房传来了一段激荡起伏的琵琶声,后得知这是《秦俑》。专业课上,周函霏便向张凌表露了十分想学习这首乐曲的愿望。经过对她技术水平等多方面能力的考量,张凌觉得周函霏已具备学习《秦俑》的实力。

 为了能让周函霏练好这首《秦俑》,张凌投入了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在音乐处理上,为了让她能够充分感知乐句的气息,表现出来的音乐更具立体感,张凌用自己的肢体语言进行示范,声情并茂地为周函霏视唱每句旋律;为了加强她对乐曲情感的把控、让她的内心足够饱满,张凌教她如何弹奏才能达到“快而不乱,强而不燥,弱而不虚”的效果;为了让她在舞台上的表现能更打动观众,心中对音乐和舞台的掌控力能更好,张凌从细节处入手,对整首曲目的每个音、每个乐句甚至每个动作都进行了不断打磨……随着一次次的成功和肯定,周函霏变得越来越成熟自信,舞台表现力也越来越好。临近大赛那几天,张凌天天带着周函霏去实地走台,培养她对舞台的掌控感觉。终于,周函霏带着老师的殷切期望,弹着心心念念多时的《秦俑》,从省赛一路弹到了国赛,直至收获难能可贵的“国赛”一等奖。张凌说,十分感谢学院各团队在备赛过程中给予的有力支持。

张凌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是一个标准的90后女生。课上,她是严谨认真的老师,课后,她化身为可以同聊同玩耍的好朋友。张凌觉得,年龄相仿在很多时候能为她的教学工作带来更多便利,学生能够与自己亲密无间,无形中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感。

虽然张凌来到学校工作时间并不长,但她在短短几年内已为学校赢得了多项荣誉:浙江省第九届音乐舞蹈节民乐独奏类二等奖,浙江省“新松计划”青年演奏员大赛一等奖,指导学生荣获西湖国际青少年音乐节金奖等。今年张凌还被学生推选,获得学校第三届“我最喜爱的老师”提名奖。对于未来漫长的教学生涯,张凌有许多感想与规划。她说,浙艺历来都十分重视民乐学科的教学,而琵琶是民乐大家庭中非常重要的一件乐器, 在今后的工作中,不仅要磨练好自己的技艺,还要借鉴身边优秀的同行老师们的教学经验,不断丰富自己,在课堂上通过理论实践相结合、灌输与互动相结合、普通与特殊相结合的方式,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让学生得到最大空间的提升。

“所谓的教学相长,就是在看学生不断成长的过程中,我自己也在不断成长。”张凌笑着说。



关闭】 【打印
上一篇: 浙艺入选教育部第三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