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交流

《梓翁说园》:中国园林守门人

出处:宣传部  文字:文讯  时间:2018-09-18
字体:放大 缩小

《梓翁说园》是陈从周先生作品。陈从周之于古园林就像梁思成之于古建筑。友人曾送陈从周一副对联,曰:“几多泉石能忘我,何处园林不忆君。”这几乎成了陈从周先生一生的缩影。有人评价陈从周先生的作品有如陈年佳酿,篇篇上乘,字字珠玑,句句需细细品味,不可草草读过。洋洋洒洒数万言,读下来就是一部中国传统美学。这部作品就是这位与梁思成并肩的古建筑学家对于园林艺术的品鉴。

陈从周(1918-2000),原名郁文,晚年别号梓室,自称梓翁。中国古建筑学家、园林艺术家,且擅长文史,兼工诗词、绘画。曾任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园林学会顾问、美国贝章铭建筑事务所顾问。著有《说园》《苏州园林》《扬州园林》等。

书摘:

“更喜高楼明月夜,悠然把酒对西山”,明米万钟在他北京西郊的园林里,写了这两句诗句。一望而知是从晋人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脱胎而来的。不管“对”也好,“见”也好,所指的都是远处的山。这就是中国园林设计中的借景。把远景纳为园中一景,增加了该园的景色变化。这在中国古代造园中早已应用,明计成在他所著《园冶》一书中总结出来,有了定名。他说:“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无拘远近。”已阐述得很明白了。

北京的西郊,西山蜿蜒若屏,清泉汇为湖沼,最宜建园,历史上曾为北京园林集中之地,明清两代,蔚为大观,其中圆明园更被称为“万园之园”。这座在历史上驰名中外的名园——圆明园,其于造园艺术,可用“因水成景,借景西山”八字来概括。圆明园的成功,在于“因”、“借”二字,是中国古代园林的主要手法的具体表现。

圆明园在1860年英法联军与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已全被焚毁,今仅存断垣残基。如今,只能用另一个大园林——颐和园来谈借景。

颐和园是以杭州西湖为蓝本,精心模拟,故西堤、水岛、烟柳画桥,移江南的淡妆,现北地之胭脂,景虽有相同,趣则各异。

园面积达三四平方公里,水面占四分之三,北国江南因水而成。入东宫门,见仁寿殿,峻宇翚飞,峰石罗前。绕其南豁然开朗,明湖在望。

万寿山面临昆明湖,佛香阁踞其巅,八角四层,俨然为全园之中心。登阁则西山如黛,湖光似镜,跃然眼帘;俯视则亭馆扑地,长廊萦带,景色全囿于一园之内,其所以得无尽之趣,在于借景。小坐湖畔的湖山真意亭,玉泉山山色塔影,移入槛前,而西山不语,直走京畿,明秀中又富雄威,为他园所不及。

……

水曲由岸,水隔因堤,故颐和园以长堤分隔,斯景始出,而桥式之多,构图之美,处处画本,若玉带桥之莹洁柔和,十七孔桥之仿佛垂虹,每当山横春霭,新柳拂水,游人泛舟,所得之景与陆上得之景,分明异趣。而处处皆能映西山入园,足证“借景”之妙。


关闭】 【打印
上一篇: 一碗蛋汤饭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