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交流

读《红楼梦》有感

出处:宣传部  文字:赖丽妃  时间:2019-08-31
字体:放大 缩小

今天终于把《红楼梦》看完了。

前几遍读的时候,我还未开化(我把自我意识的萌发称作开化)。而这一次开化了,所以也就读懂了红楼的好处——这个世界多数人其实都是未开化的,他们被教育要怎样过完人生,被要求随大流,他们的三观不发自内心,而是随着社会的变革而改变;而开化了的人是少数派,他们会和主流思想价值观相左,被视为离经叛道,不务正业,他们理解人性,崇尚自然,但“于国于家无望”。试想一个未开化的人,怎么可能去喜欢宝玉黛玉呢?贾宝玉是不求上进的纨绔子弟,终日厮混在丫头堆里,不但好色,还有些女气,缺乏阳刚。林黛玉呢,我想也没几个女人会真正欣赏她吧?哭哭啼啼、病病殃殃,整天疑心这悲叹那的,未免小性,尤其是葬花那一段,多少人觉得简直矫揉造作。

然而一旦自我意识觉醒,再去看就全然不是那个样子了。宝玉和黛玉是始终本性而活的人,所以他们惺惺相惜。宝玉不喜欢读书,是不想做一个禄蠹,并非不学无术。大概贾宝玉就是当今韩寒之类的人吧——这些人有才华,但不愿按应试教育的路线走,他们主张活出自我。贾宝玉不喜欢曲意逢迎,也看不惯官场的黑暗,所以他无意做官,对权利和金钱也没有什么渴望。他最大的愿望就是永远住在这大观园里头,和一群同样天真烂漫的姐姐妹妹们一起吟诗作对、看花赏月、品茗听曲,得闲再看几本“淫词艳曲”——《西厢》《牡丹亭》,总和道统无关。这些是贵族子弟的骄奢淫逸么?不,这些是美!现代话说,是生活的美学。

这让我想到了另一本小说《彼得·潘》。贾宝玉就是那个不愿意长大的小飞侠,大观园就是他的永无岛。他为什么不愿意长大?因为人小的时候总是活得比较随性、真实。可是长大后,不可避免的各种责任和义务加之于身,还有外界刺激出的各色欲望,就会渐渐开始虚伪、圆滑,也会慢慢身不由己,直至丧失自我。贾宝玉喜欢女孩儿,“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并不是他好色,而是在那个时代,整个社会加在未婚女孩身上的东西很少,换言之,女孩子们可以更随自己的本心;而男孩一生下来,就被赋予了各种期待和使命,他们往往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要身不由己地活着。也正因如此,在贾宝玉看来,一个女孩子在嫁人以后就变了,从“自然人”变成了“社会人”,于是就如“死鱼眼睛”般面目可憎。宝玉深恶那些婆婆妈妈们,并不是因为她们不如丫头年轻有姿色,而是一个女人沦为男人、封建的帮凶时,她们欺负起年轻女性更狠,更恶毒。因为她们要把所有的自我和真实都扼杀掉,就像当年她们被扼杀的那样。

然而人总要长大,天下亦无不散之筵席。在七十回以后,“散”的主题就突显出来了。看到这里,心里就觉得很悲伤:彼得潘永远不会长大,可是他要经历知己的长大,她们长大了就飞不起来,就再也来不了永无岛了。贾宝玉也有同样的孤寂和伤悲。晴雯死了,芳官做姑子去了,迎春远嫁了,连薛宝钗也搬出了大观园。青春不是谁斩断的,是悄然无声地自己消逝的。谁都有青春已逝的慨叹,谁都会不舍这无忧无虑的芳华。

林黛玉和贾宝玉是互为知己的。整个大观园内,虽然都是些天真烂漫的年轻女子,但不是人人都懂宝玉。贾宝玉说一些体贴丫头的话语,这正是贾宝玉尊重女性、欣赏女性的地方,她们却说他有些呆性。也时常有人出来规劝宝玉多少随点大流,史湘云劝过、薛宝钗劝过、袭人也劝过,独独林妹妹不说这样的“混账话”。宝玉也是懂黛玉的,林妹妹的一颦一笑,或是一抹眼泪,宝玉就知道是为了什么。既然伯牙能为子期绝弦,匠石能为郢人弃斧,贾宝玉当然也能为了林黛玉出家,所以他动不动便将“做和尚”挂在嘴边。而黛玉懂宝玉什么呢?懂他是有大悲悯的人,懂他所说的不是“呆话”,而是他不从来不以一个富家公子,一个男人的身份去压制女性,懂他是跟自己一样的纯粹、真实。林黛玉是真的爱贾宝玉,这是一种“士为知己者死”的感遇之情,可以以性命相付。

纵观整部《红楼梦》,可有绝对大奸大恶之徒?并没有,多是可恨之人亦有可怜之处,是你我不过是时代洪流中的流沙,作者也是有大悲悯的人。

最后想说,此遍读红楼心境和以往大不同。以前我会羡慕贾府中人的贵族生活,那等精致、考究。而现在我在字里行间内更多体会的是大家族人际的复杂,事物的琐碎。光鲜艳丽的背后是劳心劳神、处处小心、步步为营,这实在与我性情不合,不若陶渊明的田园耕读,更得从容自在。

(作者文管系17展示班学生)



关闭】 【打印
上一篇: 诗叙陈望道译著《共产党宣言》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