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构建完善的学生专业能力评价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3月26日,戏剧影视学院戏剧影视表演专业首届学生专业能力比赛在小剧场拉开帷幕。比赛分为上下两场,上半场为自选戏剧片段,下半场为即兴命题表演。特邀原浙江话剧团艺术总监、一级演员宋迎秋,原杭州话剧团艺术总监、一级演员王小红,浙江话剧团党委书记、一级演员余斌,浙江省文化馆副馆长、研究馆员王布伟,导演赵锦焘等5位专家担任比赛评委。
上半场比赛中,同学们分别呈现了经典话剧片段、影视文学作品改编共计14个作品。其中,《雷雨》主要体现了作者对中国封建家庭的认识;《原野》体现了作者对人的精神承受力的理性探讨;《骆驼祥子》突出现今社会被淡漠了的人情,再现当年老北京人、老北京底层劳动人民淳朴、真挚的浓郁人情味儿。还有温馨家庭轻喜剧《请回答1988》,文学作品改编话剧《白鹿原》,外国经典独幕剧《蠢货》,百老汇话剧《怀疑》,苏联话剧《伊库茨克》,电影改编片段《金陵十三钗》,都市家庭情感剧《我的兄弟姐妹》等。舞台上,每一位同学都用心投入表演之中,让那些原本只存在于纸上的波澜岁月,那些伟大角色的踌躇往复、颠沛流离、爱恨纠葛,穿过历史烟云,淋漓尽致地呈现给观众。
精彩剧照
第二场即兴小品考评环节通过现场抽题,台下准备“两分钟”、台上即兴“五分钟”。“假的真不了”“一本万利”“社区居委会”“后会无期”“信息误发了…”“末班车”等一个个令人脑洞大开的表演题目,考验了学生们的临场发挥能力与编创能力,充分调动大家的想象力与生活经验,为观众演绎了一段段生动有趣的故事。
比赛结束后,现场评委进行点评。
宋迎秋对各位同学的表现给予肯定,她提出同学们对于基本功的掌握需要进一步提高,加强对表演过程中的交流判断、反应、逻辑梳理等问题,对于塑造人物上需要多下功夫。

王小红强调“真听、真看、真感受”作为演员必备的专业素质,需要在表演时由内而外、发自内心去体会角色,才能生动的演绎好角色。

“普通话说准了不是台词好,台词需要的是传情达意,要表达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王布伟认为同学们应反复读剧本、反复揣摩自己与对手的潜台词。演戏分为三个境界,第一个境界是感动自己,第二个是感动观众,第三个最高境界是感动你的对手,让对手不敢看你的眼睛,要从内心、语言、形体的节奏变化去传达角色灵魂。

余斌先表达了重回母校的欢喜,他表示,演员的声台形表作为必备的专业素养,大家在学习中要注重语言的发音、语速、理解等。肢体的协调性对于舞台表现也是必要的。演员在台上的潜台词不能一带而过,对于剧本需要用心做好暗投工作。要学会感受规定情境,感受与对手的交流,观察对手也是演员在舞台上需要做的。

赵锦焘通过分享自身作为学生时存在的“内卷”现象,告诫同学们当下需要明确目标,明白自己要干什么、适合做什么,坚定目标才能成为更好的专业演员。

本次大赛的获奖作品将选送参加2022年“新松计划”浙江青年话剧演员大赛,获奖选手为:
一等奖:翁嘉怡
二等奖:毛慧钊、朱希
三等奖:吴沁容、邱宇敏、程子潞
(注:从左到右 宋迎秋 翁嘉怡)
(注:从左到右 余斌 朱希 毛慧钊 王小红)
(注:从左到右 赵锦焘 程子潞 吴沁容 邱宇敏 王布伟)
戏剧影视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那刚对各位专家莅临指导,提出的宝贵建议表示感谢。他表示,此次戏剧影视表演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比赛既是检验专业教学成果的平台,也是为同学们提供切磋技艺、展示能力的舞台,这将为同学们参加2022“新松计划”浙江省青年话剧演员大赛打下良好基础。接下来,学院将继续通过“以赛促建、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等方式,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和水平,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进一步推动高质量发展。
